课外古诗词诵读诗词课题总览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竹里馆王 维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王维之语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代表作品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观猎等诗句解读竹里馆王 维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幽深的竹林篁,竹林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这里指“幽篁”诗意】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在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陪伴我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后两句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陪伴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全诗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诗句解读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故乡,家乡笛子的美称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诗意】 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萌发思乡之情呢?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诗词鉴赏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起句从笛声落笔,深夜时分,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暗”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飞”字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次句着意渲染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扬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为全诗点睛之笔。
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运用反问句式,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逢入京使岑 参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诗歌题材多样,想象丰富,尤以边塞诗见长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句解读逢入京使岑 参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沾湿的样子路途遥远的样子请求,烦劳诗意】 向东远望故乡长安,只觉路途遥远,(思念远方的亲人)两袖已经沾湿,泪痕仍然没干骑着马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没带纸笔,劳烦您替我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诗词鉴赏 首句写眼前的实景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望”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与回京使者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劳烦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全诗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晚 春韩 愈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散文师说马说等诗句解读晚 春韩 愈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才气、才情懂得,知道指榆钱,榆树的果实诗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纷纷争妍斗艳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描写“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间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春将归去,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如雪花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体物入微,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动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感受为主动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才思”还有高下有无之分,想象奇特,富有意趣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第2课时竹 里 馆王 维第1课时新课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背景链接 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n)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竹里馆王 维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幽深的竹林篁,竹林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这里指“幽篁”竹里馆王 维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诗意:品读揣摩 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人在这独特的美景下独坐,弹琴,长啸作者所写的景物虽平淡无奇,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的意境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歌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小结:这首诗意境的形成,在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的一致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性情,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志趣 此诗写隐居者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歌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优美高雅的境界 小结: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山林幽居的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述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新课导入 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故乡,家乡笛子的美称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诗意:品读揣摩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诗人因闻笛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逢入京使岑 参第2课时新课导入 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学习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背景链接 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在去安西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逢入京使岑 参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沾湿的样子路途遥远的样子请求,烦劳逢入京使岑 参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诗意:品读揣摩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