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216531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宿州市大龙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生活的诗意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涵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将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惊、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

2、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

3、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

4、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

5、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10.从全文看,下列对“诗意”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 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C. “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

6、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D. 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11.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发现生活中的诗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灵。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心灵感应,你就会发现原来诗意就在眼前。 C. 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 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

7、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中国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参考答案:10.B (这是人们认为的诗意) 11.D (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 12.A (作者在文中要强调的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但并没有否定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诗意。)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

8、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

9、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

10、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楼

11、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B. “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C. 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D. “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B. 文章引用苏轼

12、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C. 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D. 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B.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只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C. 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

13、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D. 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只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参考答案:1. D 2. B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故选D。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

14、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以偏概全,“只喜欢”表述太绝对;C项,

15、曲解原文,原文“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D项,根据原文可知,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荒诞的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故选A。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龙虎斗陈玉兰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