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

上传人:张****6 文档编号:252009780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 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得太精确,甚至太死板,而缺乏伸缩性,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1 本文题目:高三数学复习教案:数列的通项公式复习教案 一、课前检测 1.等差数列 是递增数列,前n项和为 ,且 成等比数列,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解:设数列 公差为 成等比数列, , 即 , 由得: , 2.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满足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解:由 当 时,有 , 经验证 也满足上式,所以 二、知识梳理 (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

2、个数列an的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读: (二)通项公式的求法(7种方法) 1.定义法与观察法(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法):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求通项的方法叫定义法,这种方法适应于已知数列类型的题目;有的数列可以根据前几项观察出通项公式。 解读: 2.公式法:在数列an中,前n项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为: (数列 的前n项的和为 ). 解读: 3.周期数列 解法:由递推式计算出前几项,寻找周期。 4.由递推式求数列通项 类型1 递推公式为 解法: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 ,利用累加法(逐差相加法)求解。 类型2

3、 (1)递推公式为 解法: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 ,利用累乘法(逐商相乘法)求解。 (2)由 和 确定的递推数列 的通项可如下求得: 由已知递推式有 , , , 依次向前代入,得 ,这就是叠(迭)代法的基本模式。 类型3 递推公式为 (其中p,q均为常数, )。 解法: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 ,其中 ,再利用换元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解。 三、典型例题分析 题型1 周期数列 例1 若数列 满足 ,若 ,则 =_。答案: 。 变式训练1 (2005,湖南文5)已知数列 满足 ,则 =( B ) A.0 B. C. D. 小结与拓展:由递推式计算出前几项,寻找周期。 题型2 递推公式为 ,求通项 例2 已知

4、数列 ,若满足 , ,求 。 答案: 变式训练2 已知数列 满足 , ,求 。 解:由条件知: 分别令 ,代入上式得 个等式累加之,即 所以,小结与拓展:在运用累加法时,要特别注意项数,计算时项数容易出错. 题型3 递推公式为 ,求通项 例3 已知数列 满足 , ,求 。 解:由条件知 ,分别令 ,代入上式得 个等式累乘之,即 又 , 变式训练3 已知 , ,求 。 解: 小结与拓展:在运用累乘法时,还是要特别注意项数,计算时项数容易出错. 题型4 递推公式为 (其中p,q均为常数, ),求通项 例4 在数列 中, ,当 时,有 ,求 的通项公式。 解法1:设 ,即有 ,对比 ,得 ,于是得

5、,数列 是以 为首项,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有 。 解法2:由已知递推式,得 ,上述两式相减,得 ,因此,数列 是以 为首项,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 ,即 ,所以 。 变式训练4 在数列an中,若a1=1,an+1=2an+3 (n1),则该数列的通项an=_2n+1-3_. 小结与拓展:此类数列解决的办法是将其构造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进行求解,构造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待定系数法构造,设 ,展开整理 ,比较系数有 ,所以 ,所以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 ,首项为 。二是用做差法直接构造, , ,两式相减有 ,所以 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也可用“归纳猜想证明”法来求,这也是

6、近年高考考得很多的一种题型. 四、归纳与总结(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完成) 总结方法比做题更重要!方法产生于具体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高考文科数学一轮教案202 导入新课 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回顾上两节课所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那么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放在一起并结合三角、向量、几何等知识我们会探究出什么样的解题规律呢?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问题导入)我们在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往往得出不同情形的解,有时有一解,有时有两解,有时又无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节课我们从一般情形入手,结合图形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由

7、此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另一种形式的表达式,并用文字语言叙述其内容.能写出定理的哪些变式? (2)正、余弦定理各适合解决哪类解三角形问题? (3)解三角形常用的有关三角形的定理、性质还有哪些? (4)为什么有时解三角形会出现矛盾,即无解呢?比如:,已知在ABC中,a=22 cm,b=25 cm,A=135,解三角形;,已知三条边分别是3 cm,4 cm,7 cm,解三角形. 活动:结合课件、幻灯片等,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组互相提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各式中有几个量?有什么作用?用方程的思想写出所有的变形(包括文字叙述),让学生回答正

8、、余弦定理各适合解决的解三角形类型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定理等.可让学生填写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解斜三角形时可 用的定理和公式 适用类型 备注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b2+a2-2bacosC (1)已知三边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类型(1)(2)有解时只有一解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3)已知两角和一边 (4)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类型(3)在有解时只有一解,类型(4)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三角形面积公式 S=12bcsinA =12acsinB =12absinC (5)已知两边及

9、其夹角 对于正弦定理,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其变式:a=2RsinA,b=2RsinB,c=2RsinC,利用幻灯片更能直观地看出解三角形时的边角互化.对于余弦定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其变式(然后教师打出幻灯片):A 90a2b2+c2;A=90a2=b2+c2;A<90a2<b2+c2.< p= 以上内容的复习回顾如不加以整理,学生将有杂乱无章、无规碰撞之感,觉得好像更难以把握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看似学生乱提乱问乱说乱写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打出幻灯片(1张),立即收到耳目一新,主线立现、心中明朗的感觉,幻灯片除以上2张外,还有: asinA=bsinB=csinC=2R;a2=

10、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cosA=b2+c2-a22bc,cosB=a2+c2-b22ac,cosC=a2+b2-c22ab. 出示幻灯片后,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略作点评. 与学生一起讨论解三角形有时会出现无解的情况.如问题(4)中的会出现如下解法: 根据正弦定理,sinB=bsinAa=25sin133220.831 1. 0<b<180,b56.21或b123.79.< p= 于是C=180-(A+B)180-(133+56.21)=-9.21或C=180-(A+B)180-(133+123

11、.79)=-76.79. 到这里我们发现解三角形竟然解出负角来,显然是错误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检验以上计算无误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由a=22 cm,b=25 cm,这里a<b,而a=133是一个钝角,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应用a<b,即b也应该是一个钝角,但在一个三角形中是不可能有两个钝角的.这说明满足已知条件的三角形是不存在的.同样中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据我们所学过的三角形知识,任何三角形的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三边在条件3 p= cm中两边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在此情况下当然也无法解出三角形. 讨论结果: (1)、(3)、(4)略. (2)利用正弦定

12、理和余弦定理可解决以下四类解三角形问题: 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应用示例 例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b=acosC且ABC的边长为12,最小角的正弦值为13. (1)判断ABC的形状; (2)求ABC的面积. 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本例,通过本例带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知识串联,引导学生观察条件b=acosC,这是本例中的关键条件.很显然,如果利用正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则有2RsinB=2RsinAcosC.若利

13、用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则有b=aa2+b2-c22ab,两种转化策略都是我们常用的.引导学生注意对于涉及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变换.内角和定理A+B+C=180非常重要,常变的角有A2+B2=2-C2,2A+2B+2C=2,sinA=sin(B+C),cosA=-cos(B+C),sinA2=cosB+C2,cosA2=sinB+C2等,三个内角的大小范围都不能超出(0,180). 解:(1)方法一:b=acosC, 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AcosC. 又sinB=sin(A+C),sin(A+C)=sinAcosC, 即cosAsinC=0. 又A、C(0,),cosA=0,即A=2. ABC是A=90的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b=acosC, 由余弦定理,得b=aa2+b2-c22ab, 2b2=a2+b2-c2,即a2=b2+c2.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知ABC是A=90的直角三角形. (2)ABC的边长为12,由(1)知斜边a=12. 又ABC最小角的正弦值为13, RtABC的最短直角边长为1213=4. 另一条直角边长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