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51961551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优质】(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戏剧通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2、唱、念、做、打舞,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4、优孟是楚庄王时乐人,曾穿戴宰相孙叔敖衣冠,模仿其动作,向庄王讽谏,后人因此以优孟衣冠作为演戏的代称。5、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踏摇娘和拨头。7、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脚色是参军和苍鹘(h)。8、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2、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9、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10、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11、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1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13、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14、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

3、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15、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16、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17、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18、写出下列元代戏曲作家的一部主要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王实甫:西厢记19、元杂剧创作中,白朴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作品是梧桐雨。20、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著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21、写出下列明清戏曲作家

4、的一部主要作品:汤显祖:牡丹亭孟称舜:娇红记李 渔:风筝误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李开先:宝剑记方成培:雷峰塔22、“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2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24、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25、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26、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27、明代

5、隆庆年间,昆山戏曲作家梁辰鱼为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演出大获成功,扩大了其影响。28、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29、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30、李玉,字玄玉,江苏吴县人,是苏州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他同吴地戏曲家结侣啸歌,因此别号“苏门啸侣”。31、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32、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

6、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33、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34、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35、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36、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37、四大徽班指春台、和春、三庆、四喜。38、京剧是西皮调和二簧腔流传到北京以后吸收融汇了山陕梆子和昆腔、京调(高腔)等剧种的艺

7、术营养,并接受了北京语音和观众欣赏趣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39、京剧“老生前三杰”是指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40、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1、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大姐,简称“拉姆”,亦名朗达,是我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剧种。42、赛戏的表演来源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宗教祭祀表演艺术。43、傩(nu)是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傩戏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44、陈独秀以三爱为笔名,在1905年新小说第二号发表论戏曲一文,驳斥了视戏曲为贱业的传统观念。45、1913年秋,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他观摩

8、了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毛韵珂等人演出的时装京剧以及由新剧同志会演出的文明戏,并结识了欧阳予倩等戏剧界革新派人物。46、三庆会是在戏曲改良运动中,四川成都成立的一个融戏曲表演、戏曲教育、戏曲研究为一体的团体。47、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8、昆曲、京剧等入选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9、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50、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二、名词解释(答案为参考)1、科介戏曲表演术语。是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语。元

9、杂剧称“科”,南戏、传奇多用“介”。2、关目戏曲术语。一般指戏曲情节的安排和结构处理,有时也指戏曲的情节故事或情节的关键部分,或可谓情节的最小单位。3、传奇传奇曾是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的代称,亦指明清以来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体裁。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的发展,文人化程度更高,出现了浣纱记、牡丹亭等名作,对戏曲文学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及近代地方戏的兴起有深远影响。4、瓦舍勾栏瓦舍是宋时城市中娱乐场所的集中地,瓦舍中设勾栏,是戏曲及其他伎艺的主要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出现,使民间艺人得以互相交流,固定了戏曲演出场所,对中国戏曲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5、曲牌联套体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将若干曲牌按

10、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出(折)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出(折),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始于南北曲。6、南北曲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的两支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合称为南北曲。由于南方和北方在语言特点、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就形成南曲与北曲的分野。7、吴以江苏吴县人沈璟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填词要合律依韵,语言要力求本色,符合舞台演出需要。8、临川派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戏曲创作要传情写意,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具有浪漫主义倾向。9、桃花扇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明末名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覆

11、灭的历史与社会的矛盾和动荡,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10、苏州作家群明末清初,昆曲的发祥地昆山、苏州、无锡一带出现了一大批以创作传奇剧本、从事戏曲活动为生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以反映社会现实为特色,被后来的戏曲史学家称为苏州作家群。代表作家有李玉等。11、闲情偶寄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李渔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戏曲创作主张,对后来的剧本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2、民间小戏清中叶以后在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形式,如花鼓戏、滩簧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剧目短小、唱腔简单、表演质朴的“两小(小丑、小旦)戏”或“三小(小

12、生、小旦、小丑)戏”。13、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由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吸取民间戏曲在清中叶形成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戏曲形式。14、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采用版式体的音乐结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诗赞体,是花部地方戏中形成较早、剧种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个声腔剧种体系。15、莆仙戏因流传于明清时福建兴化府所属莆田、仙游等县而得名。莆仙戏的剧目、音乐曲牌、角色行当与宋元南戏有密切关系,是我国东南沿海古老的声腔剧种之一。16、秧歌戏山西、河北、陕西等地民间流行的戏曲形式,起源于农民在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清中叶以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

13、逐步形成了戏曲形式。17、戏曲改良“百日维新”失败后,维新派的领袖梁启超和革命派领袖陈独秀先后提出戏曲改良的主张。他们都重视戏曲的教育作用,提出编演新戏,刷新戏曲内容;引进科学技术,改进戏曲舞台艺术等一系列主张。18、汪笑侬著名戏曲作家、表演艺术家,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健将。1858年生于北京,满族,本名德克金,又名孝农,号竹天农人。他在上海积极投身于戏曲改良的舞台实践,演出了党人碑、瓜种兰因、黑奴呼天录、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新戏,并积极推动北京的戏曲改良运动。1918年因肺病逝世,葬于上海真如梨园墓地。19、陕西易俗社我国近代著名的戏曲改良团体。1912年7月1日,由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

14、玉联络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事业,主张利用戏曲改造社会的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建立以来,排演了大量的新戏,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在我国近代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0、昆剧传习所昆剧科班。1921年由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昆剧爱好者合力创办,选址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聘请沈月泉等著名昆剧伶人,所收学生皆以“传”字排名。培养了周传瑛、王传淞、华传浩、朱传茗等著名艺人,使昆剧艺术在20世纪初期的衰退中得以传承不绝。21、“改戏、改人、改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戏曲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改戏”是清除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上旧的有害因素;“改人”是帮助

15、艺人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改制”是改革旧戏班社中的不合理制度。“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三改”,对当代戏曲发展有深远影响。三、解答题(答案为参考)1、昆山腔是如何形成的?答: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昆剧,是明中叶至清初最有影响、最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因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昆山腔原本是昆山一带流行的清唱小曲,元末明初,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嘉靖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借鉴北曲的演唱艺术,广泛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特点,又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创建了一种号称“水磨调”的戏曲新腔。这种水磨腔具有委婉细腻、清丽悠扬的演唱特点。隆庆年间,昆山戏曲作家梁辰鱼为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演出大获成功,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万历以后,文人学士竞相为昆山腔创作剧本,并有人在理论上总结、探索剧本创作和演唱的经验,推动了昆山腔的迅速发展,使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