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一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觉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忙不驻而怨恨,而愤怒,而绝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其次句的“始盛开”,是在比照中遥相照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动——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由于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详细可感,形象漂亮;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详细,天真得意,活敏捷现,假如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喜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活,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宠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际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或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颜色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二 《寒菊/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到处关合、示意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示意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扬,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盛开,独有菊花直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得意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一样的,范文可以帮忙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决;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清楚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抵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三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凉爽,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充满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气氛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暗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充满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地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
其中的“转”字,不但说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加空间感,也示意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其次句而转,担忧“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示意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终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外表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比照,月光好像也太妒忌于这怒放的海棠的鲜艳了,那般薄情寡恩,竟然不愿给她一方呈现姿色的舞台。
于是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模糊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照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外表上都写对花的宠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苦痛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究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得意其乐的生活的乐观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媚的意象中清楚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四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头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宠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原来同样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妩媚但风格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干净的面目消失的花卉,但刘禹锡也许由于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行近玩的原因,说她纯净而寡情这里示意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原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展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欣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宠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快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风格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妩媚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常常以清高干净面目消失的花也许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行近玩的原因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净却寡情。
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展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宠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确实堪称花中君子,清高干净,但却艳丽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盼着心中的“花王”盛大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方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加了评赏的重量,照顾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仔细比拟,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妙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季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迷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季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跑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遗忘对芍药与荷花美妙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原来无所谓风格高低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衬托的手法,奇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五 《紫薇花》 唐代: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