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1869845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孟州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张维为中国不是一个放大的东德,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百国之和”的产物,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以人口为例,中国的一个春运就有30多亿人次上路,这大约等于把整个南、北美洲和整个欧洲、非洲、俄罗斯、日本的人口都在一个月里挪动一下。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具有一个洲的规模,区域差异性巨大。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以餐饮为例,欧洲最丰富的

2、菜系是法国菜,但我个人以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菜系,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都超过了法国菜。这种巨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中国政治治理最困难的地方,也是中国崛起最精彩的地方。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超”特征实际上已经规范了中国的发展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不照抄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站、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这种实践理性和英国人崇尚的经验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大卫休默、埃德蒙伯克、伯特兰罗素,如果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今天仍健在的话,他们会理解今天的中国。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

3、和经济浪漫主义,避免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和经济陷阱,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实现了中国今天的全面崛起。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而良政、劣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缺陷,还在不断完善中。它充满生命力,西方没有必要害怕中国模式。和经济增长一样,发展模式的竞争可以双赢;可以互相学习,中国已经从西方学到

4、了很多东西,现在还在学习,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将有助于避免误判中国的未来,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我曾经在上海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作者福山教授有过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论,我坦率地告诉他,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而且这种终结对中国有好处,对西方也有好处,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因为整个人类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删改)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不

5、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B.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面积相当于一个洲,因而区域差异性巨大,文化丰富性罕见。C. 中国人口多、疆域广、历史久、文化丰,决定了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D. 理解中国模式既可以丰富人们共同的智慧,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不是一普通的国家,因而治理国家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的国家的发展模式。B. 中国春运挪动人口多、中国菜系丰富多样,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某些方面的一个缩影。C. 中国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金融危机、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D. 各国发展模式多种多样

6、,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它的缺陷,不能只用“民主与专制”衡量。16.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4. D 15. C 16. 动摇原有制度范式的评价标准.激励制度范式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不同制度的互学互鉴(高度互动),终结一些错误的认识。【1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7、可知,原文说的是“以更好地应对”,而不是“也可以解决”,D项夸大作用且弄错了逻辑关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C项,“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错误,强加因果,依据第五段“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避免了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可知,“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不是可采取的方法,而是避免的“陷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

8、题干“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第六段“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能动摇西方原有制度范式;依据第六段“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将激励制度范式的探索创新;依据第七段“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

9、的经验”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以推动不同制度的高度互动和互学互鉴;依据末段“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可知,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可以终结一些错误的历史认识。【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10、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

11、“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

12、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

13、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

14、有的风味。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C. 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B.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C.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D. 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

15、”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C. 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参考答案:1.A 2.C 3.C1.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16、。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D项,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2.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3.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