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51862256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遵循,促进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践行一优两高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促进国内国际旅游双循环,以文化赋能,打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产品体系丰富、服务水平优质、管理运营科学、带动效益明显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二)基本原则。1 .保护生态,合理利用。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坚守生态底线,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2. 国际视野,匠心打造。充分借鉴国际及国内发达省份先进经验,以国际视野、生态视野、文化视野,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以标准促质量、以标准促提升,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方案0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资源环境禀赋,突出生态安全、高端旅游、健康体验、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极地保护、摄影爱好者、交往交流交融、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地,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支撑体系。(三)加大资金投入

3、。建立生态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费税优惠或减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四)严格综合监管。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加强生态旅游安全管理,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合法权益,坚决防范和打击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现象和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的行为,构建和规范良好的生态旅游市场秩序,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4.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突出生态资源,注重区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统筹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推进全域、智慧旅游发展。创新生态旅游发展业态、模

4、式和机制等,推动供给侧、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5. 凝聚合力,富民共享。凝聚生态旅游发展合力,广泛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广大农牧民和游客的积极性,同向发力,以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创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让全民共享生态旅游发展成果。目标任务。到2025年,接待旅游人次7300万,旅游总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推出50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30条生态旅游风景道,指导3家以上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指导4家生态旅游区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打造8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

5、城市和街区。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完善生态旅游运营管理体系、要素服务体系、游客集散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交通便捷体系、网络平台体系,推动国际生态旅游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到2035年,旅游人次与总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入境游客人次占比明显提升,全省生态旅游标准基本完善,生态旅游体系基本建立,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实现生态旅游强省目标。二、重点行动(一)国际标准引领,优化发展布局。1. 科学编制规划。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将J丁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

6、准推进。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林业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高质量编制总体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街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2. 制定规范标准。实施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化管理,制定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规范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生态旅游者行为准则等,量化建设指标、明确评价体系,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3. 优化生态旅游布局。坚持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联动、多点带动的生态旅游发展框架,构建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

7、空间布局。4.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国内区域联动,成立沿区生态旅游推广联盟。加强省内外生态旅游市场互联互通,联合开展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活动。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利用部省共建、对口支援等机制,争取在生态景区建设、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5. 安全有序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确保生态安全、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大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沟通,开展国际生态旅游合作试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旅游合作,开展生态旅游交流研讨、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估等工作。制定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营销规划,巩固东南亚

8、、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等主要客源市场,拓展中东欧等新兴客源市场,全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二)发展生态旅游,丰富产业体系。6. 打造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落实国家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依据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市场潜力,依托山地森林、湿地湖泊、草原荒漠和地域文化等,建成互助文化名城等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省级实验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湿地公园、人文生态等区域依法依规开展国际生态旅游景区试点建设工作。7. 构建生态旅游线路。抓住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大环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为依托,推出自驾、骑行

9、、民俗体验、文化探秘、海北观光休闲、特色盐湖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探秘之旅,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等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完善区域旅游大环线。8. 建设自然人文为主的生态旅游风景道。以国道、省道、铁路沿线为基础,打造景观优美、特色鲜明、体验性强、带动性大、距离适度的生态旅游风景道。加强风景道沿线生态资源保护,完善游憩服务设施,建立安全救援体系,优化交通管理服务,实现从单一交通功能向交通、美学、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转变。9.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林草、农牧业、商贸、体育、医药等产业

10、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康养度假、文化创意、旅游装备制造等生态旅游关联产业,催生品牌赛事、健身休闲、户外运动、赛事观摩、体育旅游、挑战探险、民俗体验、高原康养、藏医药浴等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10. 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建立生态旅游补偿机制、有偿使用机制和特许经营准入退出机制。推行绿色旅游企业和绿色旅游产品认证制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协同机制,共同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入谋划生成一批可落地、牵引支撑的重点项目,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市场宣传一体推广。(三)构建目的地体系,完善设施服务。11.

11、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旅游都市旅游县(市)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旅游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通过航空、铁路、高速高等级公路及风景道串联,形成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突出、联动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把旅游都市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聚集和辐射功能,引领和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12.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环境保护治理、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高标准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州、县、景区四级游客服务网络体系,修建完善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自驾房车营地、低空飞行营地、停车场、旅游厕所、5G网络和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基础服务设施。13

12、. 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加快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升级,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化、数字化,提升景区、住宿、餐饮、交通、旅行社、娱乐购物等行业国际服务水准。14. 提高旅游交通便捷水平。构建以航空为引领、公路铁路为基础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场功能,逐步开通、加密国际国内航线。推动旅游+航空旅游+铁路(公路)产品体系。积极推进落地签、免签、港澳台居民口岸签注点及其他大通关政策。实施景区交通设施配套服务工程,打通景区道路最后一公里”,提升景区道路交通等次和安全保障水平,解决景区进出堵点难题。加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布局密度,

13、加快建成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高效率中转游客集散体系。15. 完善网络平台体系。完善全省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连通气象、交通、卫生、应急、公安等相关平台,健全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实现数据互联共享,提供旅游安全预警服务。开展门票预约、分时游览、流量监测、智能导览等智慧化服务,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鼓励生态旅游企业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业务,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智能化服务。加强旅游电商服务,提升旅游在线交易水平和交易量。(四)加强生态教育,保护资源环境。16.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科普教育场所和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利用生态场景、互动

14、体验、现代科技手段向游客普及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游客在文化熏陶和生态体验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环境保护意愿。17. 保护生态文旅资源。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好河涅文化、热贡文化、宗日文化、喇家遗址、热水墓群、丝绸之路道等文化遗产、重要历史遗迹,推动黄河、文化公园建设,通过非遗进景区、传统文化展演展示、文创产品研发等措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8. 实施开发空间管控与环境容量调控。根据生态红线,对全省生态旅游景区做好禁建区、限

15、建区和适建区划分,明确各分区管控目标,提出正面与负面清单,形成全省生态旅游景区一张图”。实行生态旅游景区游客容量调控制度,建立景区环境容量信息调控系统。19. 推进生态旅游业节能减排。实施旅游效能提升工程,开展旅游产业节能减排行动,节约旅游用水、用电、用地等,降低旅游行业资源消耗强度,积极推动生态住宿、绿色餐饮发展,加强生态旅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做好旅游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引导生态低碳消费,推进生态旅游景区碳中和工作。鼓励节能服务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旅游能耗综合管理利用工作。(五)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宣传推广。20. 优化营商环境。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1. 培育市场主体。制定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各类文化旅游协会和产业联盟积极发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作用。引进国际国内战略投资企业,开展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合作。鼓励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