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1862021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砺青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革命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社会基础具有空前的广泛性A、 B、 C、 D、参考答案:D2. 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遗其体而求其用”C“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参考答案:B3.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参考答案:A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德国政府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缓和,这是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些做法是缩小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增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 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

3、:“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参考答案:C5. 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国别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德国141825406089100英国344453627985100美国141117396489100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

4、位B、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参考答案:C6.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粮食自给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参考答案:D7.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

5、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夷货非衣食所需”可知,这是因为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而且占统治地位。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然经济8. 分析下图,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A.城市的分布由北方向南方发展B.商业城市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C.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D.商业城市分布地区由北方地区向

6、边疆地区发展参考答案:【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城市的发展D解析:依据题干中图片中城市分布可以看出逐渐由北方向南方扩展;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形成,图片中城市分布逐渐向沿海扩展,故D错误,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提取以及理解能力。9. 为了证明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一位外国人考察了乔治四世统治下的英国,以下属于“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的是( )A蒸汽机车B内燃机C电梯D奔驰汽车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20年”可知材料所描述的时期是第一次工业

7、革命时期,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均排除。故选A。10. 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熟拟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票拟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参考答案:D11.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

8、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据此,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A.国会立法须经最高法院审查方能生效B.最高法院成为美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心C.最高法院由此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D.三权分立与制约平衡的机制开始确立参考答案:C根据材料“如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些制度使最高法院由此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故C项正确。美国国会制定法律不须经过最高法院审查即可生效,A项错误,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三个权力部门保持独立平等,排除B项。三权分立体制在1787年宪法中已经确立,排除D项。12.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

9、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参考答案:D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是个保和平的政治条约,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说明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规则,同样没认识到其不公平性。故两国对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违背历史史实,故A项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弃

10、了闭关锁国政策符合史实,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中英之间实力差距巨大,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国被迫开放而不是贸易接轨,故C项错误。13. “不成文法来自习俗确认的规范。事实上,经使用者的同意所确认的持久的习惯,扮演了法律的角色。”同时,为了保障自由,还得对权力做相当的限制,“如果主人的逞凶被认为不可忍受,他们将被强制以好的条件出卖奴隶。”由此可知A习惯法没有共同的约束效力造成社会矛盾B习惯法在对抗奴隶主野蛮行为上有一定作用C习惯法完全是为了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工具D习惯法是奴隶社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囚笼参考答案:B14. 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

11、、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参考答案:A从材料“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中可以看出,元朝南北物资交流比较频繁,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改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北京的水资源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的状况,故D项排除。15. “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

12、取消债务奴隶制 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部分公民获得“观剧津贴”A. B C D参考答案:A梭伦改革。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梭伦改革以财产为基础划分为四个等级,颁布了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役制,因此A项正确,故选A。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出现的;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实行的。16.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雍正帝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B体现了雍正帝对君主专制的反思C说明了雍正帝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D说明了雍正帝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参考答案:A17. 梁启超在明清之交

13、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论的是王夫之,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等,故D项正确。王守仁是明朝中期思想家,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不符,排除A。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18. 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

14、,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颠覆性改造”指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题干“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可知知识分子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故A、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再根据题干对体制的颠覆性改造,可知是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19.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B CD参考答案:D20.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