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1653694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商丘市辛庄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江南蓑衣 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

2、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

3、。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

4、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刺迷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

5、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14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条概括。(4分)15文章第三自然段用张志和渔歌子一诗,有什么作用?(6分)16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而蓑衣却

6、依然沉睡在古典中。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17文章结尾写道“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要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参考答案:14(4分)志趣清雅;潇洒逍遥,自由狂放;充满诗意,富有禅机;平常,极不起眼;清寒、清贫,与主人相依为命;理想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答对一点1分)15(6分)印证上文“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2分)为下文张本,展示出蓑衣所代表的清雅志趣、潇洒逍遥、自由狂放、富有禅机(2分);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营造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2分)。16(6分) (1)(3分)蓑衣所代表的清雅志趣、潇洒逍遥、自由狂放、

7、诗意和禅机还只是存留在理想的记忆中。 (2)(3分)借蓑衣和竹笠的寻找和翘首远望,表达对蓑衣所代表的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17(6分)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融入城市后,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3分),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

8、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

9、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

10、,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

11、“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C. 文章通过对

12、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D.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第一层次的读者就是这样,而第二第三层次读者并不会这样。C. 陆游的钗头风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D.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参考答案:1. B 2. C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

13、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错误,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对比论证”错,文

14、中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只是列举西方文学理论的内容。对比论证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原文第五段为“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可见“背离作者原意”,加了双引号,意思是并非真正背离作者原意,而是升华、深化、引发

15、。B项,“第二第三层次读者并不会这样”错误,原文是说“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即第二第三层次读者首先能够表面理解作品,进而有更深入的认识;D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见原文第四段“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可见这里的感动并非读者的数量,而是感动的程度、时空的延展。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