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防暑降温管理制度为切实做好夏季施工现场防暑降温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防止因高温天气引发的工人中暑或因高温天气人员麻痹大意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 89号制定本制度46.1高温天气的定义46. 1. 1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N8O96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46. 1. 2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C以上的天气46. 1. 3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项目部主要涉及的高温天气作业是指劳动者在当地最高气温35°C以上的自然环境中作业46. 1. 4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依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执行;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依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 2)执行;高温作业分级依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 3)执行。
46.2作业时间要求46. 2.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C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C以上、40C以下时,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37笆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46. 2.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气象学上将连续五日处于大于或等于35°C的天气称为“持续高温”,严格实行“抓两头、歇中间”的规避高温措施,适时调整夏季高温作业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室外作业时间,气温大于35°C的高温天气,11时至15时不得开展露天作业46. 2. 3认真落实防暑降温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防暑降温工作全面负责46.3防暑降温措施46. 3. 1根据夏季施工的作业特点,尽可能缩短作业人员在高温天气的露天作业时间,管理人员及班组长要加强现场巡查,加大防暑降温知识和中暑急救知识宣传,提高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46. 3. 2现场设置两个饮水点,提供苦丁茶和食用盐各劳务班组、分包单位现场作业人员自行前往饮水点取水饮用,避免因高温天气大量出汗导致身体水分、盐分大量流失而发生中暑事件。
46. 3. 3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现场管理人员或作业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供给防暑降温饮料,并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病情严重者,应当及时送医疗卫生机构治疗46. 3.4劳动者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合理调整高温天气作息时间或者对有关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的调整安排46. 3. 5公司劳动后勤中心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人员提供防暑饮品,如蕾香正气液、人丹等防暑饮品或西瓜等清凉水果等46. 3. 6劳动者应注意自身身体状况观察,不得带病、带情绪作业,均衡自己膳食,保证自己的就餐能满足自己的劳动强度46. 3. 7针对各区域材料集中堆放点、动火作业点等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46.4中暑的定义46. 4. 1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 11508-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46.4.2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46. 3. 3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46. 3.4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
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46. 3. 5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盐丢失过多,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者运动而没有补充足够水分的人中,也发生于不适应高温潮湿环境的人中,其征象为: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46. 3. 6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它可以迅速发生;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笆)、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T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46.5中暑应对措施46. 5. 1先兆中暑、轻度中暑:现场作业人员出现头晕、乏力、目眩现象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防止二次事故。
其他作业人员发现相邻工友有以上所述的先兆中暑现象时,应将中暑人员转移到阴凉、通风良好的区域休息,供应其凉水、防暑饮品等并迅速报告班组长和栋号工长,情况严重的立即送往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治疗46. 5. 2重度中暑:当发现现场出现重度中暑人员时,相邻工友应及时将中暑人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区域,立即报告班组长和栋号工长,由班组长将中暑人员送往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治疗高温季节项目部现场工长、安全员、施工班组R均应针对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及中暑知识对劳动者进行相应的警示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认识,避免中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