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1314614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高级职业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清代川戏的兴盛川戏之名始见于明代陈铎的散曲嘲川戏和朝天子川戏。川戏之名沿用至清代,但并非今日之川剧,今天所说的川剧是指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腔共和的四川地方剧种。川剧形成的时间比较晚,周企旭认为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其结论当为可信。明清之川戏当指具有四川特色的戏曲。被称为稚部的昆曲自明末便开始衰落,到了清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新的气象,就是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的勃兴。在花部勃兴的背景下,清代的川戏也十分兴盛,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川剧形成之前,清代的川戏声腔主

2、要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腔,除了灯调为四川民间本土声腔外,其余四种均系外来声腔。川戏的昆腔来自于江苏的昆曲,高腔源于弋阳腔,胡琴由陕西汉中传入(也有人认为由汉剧传入),弹戏由秦腔演变而来。这些声腔传入四川后,一方面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逐渐地“川化”了,与四川方言、四川音乐、四川民俗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戏曲。拥有比较多的优秀的剧本是戏曲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宣统元年傅崇矩所编成都通览统计,仅成都一地上演的川戏就多达360个(改名重复者未附入)。其中的一些剧目,如柳阴记评雪辨踪秋江打红台滚楼等流传至今,成为现代川剧的经典剧目,代表了现代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3、川戏艺人的大量存在和精彩演出在川戏兴盛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成都通览记成都“现在之优伶,凡七十七人”,可见川戏艺人众多,而且名伶也不少,仅在京的川旦名伶就有10名之多,而最著名的是金堂魏长生。川戏在清代已融入了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如:自娱消遣、祭礼酬神、贺喜欢庆等。而川戏之广泛影响,绝不仅仅是在川内,在全国均声名远播,甚至于其他地方剧种也吸收了川戏的部分表演技巧和唱腔,如花鼓戏的音节就来自于四川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的梁山调。四川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川戏兴盛的社会基础。四川人喜欢戏曲的习性使川戏的兴盛具有了广泛的接受基础。川戏自身的艺术魅力又成了川戏兴盛的内在基础。而文人对川戏的欣赏和参

4、与,更提高了川戏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川戏兴盛的重要原因。戏曲发展史证明,任何时期戏曲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文人的贡献。清代的四川文人不仅欣赏川戏,还积极参与川戏,李调元不仅编创剧目自组家班演出,而且写了戏曲论著雨村曲话和剧话,提出了自己的戏曲理论,并对当时四川流行的各种声腔和所演戏曲故事进行了翔实考证,留下了戏曲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选自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有删改)5下列表述不属于体现清代川戏兴盛的一项是A清代川戏声腔除了四川民间本土声腔外,还融合了一些外来声腔,并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川戏声腔。B在清代,已经拥有了比较多的川戏剧本,并且其中一些剧目流传至今仍然不失为经典。C清代川戏艺人众多,而

5、且名伶也不少,仅在京的川旦名伶就有10名之多。D四川城市文化的发展、四川人喜欢戏曲的习性、川戏自身的艺术魅力以及文人对川戏的欣赏和参与,都促进了清代川戏的兴盛。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代川戏是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腔共和的四川地方剧种。B明代川戏并不十分兴盛;到了清代,在地方戏勃兴的背景下,川戏也随之兴盛起来。C历代的川戏声腔除了灯调为四川民间本土声腔外,其余的均系外来声腔。D文人对川戏的欣赏和参与,提高了川戏的文化品位,这是川戏兴盛的主要原因。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之川戏指具有四川特色(如四川方言、四川音乐声腔、四川风土民俗、四川人之性情等)的

6、戏曲。B柳阴记评雪辨踪秋江打红台滚楼等在清代就是比较优秀的川戏剧本,它们流传至今,已经成了现代川剧的经典剧目。C在清代,诸如黄梅戏、豫剧、越剧之类的其他地方剧种都吸收了川戏的部分表演技巧和唱腔。D元杂剧的兴盛,离不开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文人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元杂剧才成为一代之文学。参考答案:5D(该项属于川戏兴盛的原因,不属于“体现”)6B(A说的“今天的川剧”,偷换概念。C注意原文3段“清代的川戏声腔主要有五腔”有“清代的”限制而非“历代”。D原文最后一段“这也是川戏兴盛的重要原因”说到“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7C(不能由原文第六段“甚至于其他地方剧种也吸引了

7、川戏的部分表演技巧和唱腔”推出此结论。A可由第一段“明清之川戏当指具有四川特色的戏曲”推出。B由第四段“其中的一些剧目,如柳阴记评雪辨踪秋江打红台滚楼等流传至今,成为现代川剧的经典剧目,代表了现代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可推出。D由最后一段“戏曲发展史证明,任何时期戏曲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文人的贡献”推出。)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

8、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

9、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人与

10、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

11、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B. 古人普遍认为尚书舜典中所记载的

12、声乐之和决定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C.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D.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使得西方宗教战争显得非常残酷,而中国则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提出论点。B. 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论述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C.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赞扬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13、D. 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着重强调中华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声乐之和”与“天人合一”不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旧具有重要意义。B.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体现出孔子认为与外部世界交往应该以和为原则,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华文明一直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C.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重视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古人认为礼、乐合乎天道。D.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

14、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依旧具有借鉴意义。参考答案:1. C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其”是指“和而不同”,而文本中说的是“和”。B项曲解文意,错在“声乐之和只是古人追求世界各种事物之间和谐的一种比喻,而并非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和谐都体现在声乐之和上。D项,强加修饰,错在“几乎”。“而中

15、国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乎”意味着还是出现过类似的宗教战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论据作用的解说错误。“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并非立足于要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讲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献中并没有这些内容,同时文章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赞扬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只客观的阐述事实,并没有进行褒贬的评价。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错在“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