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二人转”的形成与发展 王 超(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辽宁 铁岭 112000)【摘 要】我们的先人在东北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淀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来自www.LW]类民间艺术随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其中深受东北广大城乡观众喜爱的东北二人转艺术也孕育产生于此地二人转是东北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曲艺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关键词】东北;二人转;艺术;形成 东北自然风光秀丽, 矿产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悠久, 我们的先人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淀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民间艺术也随历史的发展应运而生, 其中深受广大城乡观众喜爱的东北二人转艺术也孕育产生于此地一、二人转究其本质是“混血儿”东北在远古时期就是蛮荒之地,地处荒凉偏僻荒野密林中隐没着大群的野兽,草原河边上滋生着大量的蚊虫鼠蚁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这里人迹罕见,只有少数落后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据说在夏朝的初期,才开始有生活关内的汉人向蛮荒的东北地区迁移那时中原汉民族的始祖之一古商竹的一枝移居到辽西,在殷商时期建立了孤竹国。
但比较可信的成规模的移民则应当从汉武帝推行戍边屯田政策开始从那时开始到汉代、三国、北魏、辽代时期都有汉人向关外移民等到了金代,金朝的统治者举兵南侵,俘虏了大量的汉民到东北地区开荒,这才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多从此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在有计划地向东北地区移民,发展充实边关而根据可依据的史料来看,从金代天会年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迁移定居在东北地区的中原汉人要比1200 万人还多东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荒凉寒冷,古时候是犯人的流放之地特别是在清代,因罪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数量很多而且因为清代的刑罚规定,常常是一个人[来自www.lw5u.CoM]犯罪,往往祸及九族,甚至是临近的邻里也都全部被流放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就曾这样写道:“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无数的流放人员携家带口,走在去往东北的路上,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想过他们的到来会给东北文化的形成造成多么重大的影响这些中原汉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汉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与中原各地的民间戏曲,如河北秧歌、莲花落、凤阳花鼓等等这些原本生存于中原地方的戏曲艺术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中不断碰撞、融汇,最终发展成二人转这种崭新的艺术样式。
也正因如此,有的艺人说二人转是“莲花落作底儿,什不闲镶边儿”东北地区的文化属于游牧文化,它同中原的儒家文化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东北地区的先民一直十分崇拜向往中原的儒家文化,常常自觉主动地吸取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而满蒙的统治阶级也将汉族的文化看做是官方的文化,号召人民积极吸纳,这些都导致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服用,皆如华人”也因为这样,东北地区的文化逐渐养成了乐于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而东北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在二人转这门艺术上可谓是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戏曲艺术可以像二人转这样将其他的艺术门类的艺术特性据为己有我们常说二人转“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二人转的腔调既多又杂它全盘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再加上莲花落的演唱方法,并同时用通俗唱法辅佐,电声乐器配乐二人转的舞蹈可以说是舞台化的东北秧歌,道具也是借用秧歌中的道具如彩棒、扇子等二人转的剧本则大量用其它曲种的现有剧目,加以改编发挥二人转的表演还不断吸取民间的笑话、卖艺人的吆喝叫卖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说口”今天观众们所看到的二人转已经把戏曲中的身段、快板中的数板、杂技中的技巧以及小品、流行歌曲等等艺术门类的特色统统融合进来。
在东北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的关照下,二人转好似一个能吃的娃娃,管它是萝卜白菜,还是小鸡蘑菇,只要是有营养的、好吃的,一律吸收,统统吃下二、二人转是脚踩大地的艺术我曾听过一位二人转老艺人这样说二人转:“当地人说当地事儿,当地事儿用当地词儿,当地词曲当地味儿,当地事儿唱给当地人儿这几句话可谓是生动准确地概括了二人转的特征所说的“当地人说当地事儿”指的是以前的二人转演员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白天下地耕作,晚上或农闲时搭台唱戏这些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看见的便是东北的黑土地,吃的是东北的苞米糊糊,由他们表演出来的东北二人转内容自然是反映他们生长的东北农村的生活内容例如《小拜年》里唱到:“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这首《小拜年》从大年初一唱到二月初二,生动活泼又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地区农村过年时的情景,具有东北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热烈热闹,符合东北人淳朴热情的性格,让人听过仿佛亲身体验当地事儿用当地词儿”说的是二人转中的唱词大多是天然的,没有经过雕饰的,原汁原味的语言以前的东北人大多以游牧、渔猎、耕作为主要生计,这些条件决定了他们很少时间像南方才子那样可以风雅的坐在书房中吟诗作对。
他们接触的都是最直观的、最朴实的农耕劳作,这使得东北人的语言大多源自生活,自然实在例如他们看见女人唇膏涂得浓,会说“跟吃完死孩子似的”;形容没有文化的文盲“斗大的字儿也不识一筐”这种十分形象化的语言既戏谑又夸张,使用在二人转的表演中便显得演出诙谐幽默,为其增色不少当地词曲当地味儿”是说二人转曲调多数是从东北民歌中演变过来,词牌曲调都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的烙印二人转是来自农村的声音,是发自肺腑的韵律当地事儿唱给当地人儿”是指二人转的表演者大多是农民,而观看表演的观众也大多是农民二人转是农民自己的艺术东北乡村式的幽默,将生活的真理寓于诙谐的表演之中,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入唱词技巧中,真正做到了雅俗同欢观看演出者可以从二人转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痕迹,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就怪不得东北农民把二人转当成宝贝这当地的事儿、当地的词儿、当地的曲儿,无不散发着当地味儿,都是东北黑土地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东北二人转得以生存发展的沃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文化的缩影,是东北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宝藏它几百年来与东北人民血脉相连、心心相映,是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