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50342875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专升本综合文科复习资料(大学语文议论文课文精讲)(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情表课后练习1.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3.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1. 如何理解李密的“抗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积极意义?2. 举例说说课文中有哪些成语沿用至今。四.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问题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

2、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此段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2) 作者采取了什么办法来说服武帝?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贵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猥以:

3、(2) 简述这一段的主旨。(3) 在这-段中,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矛盾心理的?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祚薄:福浅 2. 猥以:以我 3. 无以:没有办法1. 刚生下来6个月,慈父就去世了。2.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3.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因此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4. 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1 .李密是蜀汉旧臣,对刘汉怀有感激之情,而今作了亡国贱臣,心里感到羞耻,因此不愿立刻出仕新朝。但是皇帝屡次征召,地方官府逼迫,使他处于忠孝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因此通过陈述与祖母

4、相依为命的感情,来感动皇帝,使他能够先尽孝再为国尽忠。通过这样的陈情,既避免了不与新朝合作带来的生命危险,又保持了亡国之臣留恋旧朝节气。2.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皇天后士五.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问题1.(1 ) 此段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特为尤甚”。写自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号召。第二个层次从“且臣少事伪朝”至“有所希冀”。写自己的请求完全是为了亲情,不是为了名节,意在打消武帝对他不与新朝合作的疑虑。第三层从“刘日薄西山”至“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再一次强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第四个层次从“ 臣密今

5、年四十有四”至“愿乞终养”,采用数字对比的方法,说侍奉陛下来日方长,使武帝觉得合情合理。(2) 这一段主要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作者不能奉诏,理由是奉亲,合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宗旨,这就直接将奉亲与奉诏对立起来。而这矛盾之所以能得到化解,抓住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点,表明自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武帝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2.(1)猥以:以我。猥:谦词. (2)点出了上表的原因,点明了奉亲与奉诏的矛盾.(3) 首先陈说朝廷征诏,急如星火,自己进退两难。原来州郡长官都曾荐举,而自己都由于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特急,使自己一

6、下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答李翊书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起笔回答对方的问题,大谈写作之道。 “文”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接着正面提出中心论点:“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指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如”。 第三段作者以自己学习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个论点。 在叙述学习古文的三个阶段中紧扣“道”与“文”的关系着笔。第一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文章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表达也要新鲜有力。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 第二阶段,阐释学者要具有分析批判能力,能去伪存真

7、,执笔为文,示之于人,不为毁誉所动。第三阶段,此时作文如长江大河,不敢掉以轻心,仍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 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诸后世为目的。韩愈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 而本文关于陈言务去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大,时值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有可借鉴之处。至于“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而取得成功的。答李翊书在写作上颇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文章重在论作文的道理,但不是一般的议论,而是处处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富有说服力。其次善于运用比喻

8、来说理。本文的形式丰富多变,奇偶并用,骈散兼行,文章因而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本文要点1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韩孟诗派的代表。 重要文学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陈言务去、词必已出、养气论。在风格上强调“ 奇” 。 2本文主旨:答李翊书是文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立言做文应以立行为本,即以道德修养和仁义为根本,本着文道并重的精神,以立德为立言之本,勉励李翊不要怀势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3本文论证方式: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灯下漫笔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 中国“固有的

9、精神文明” 2.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3.灯下漫笔中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指( )A. 4. 灯下漫笔是一篇( )A. 散文 C. 小说 D.报告文学作品.5.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 )A.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B. 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C.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D.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E.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

10、”清道辟路的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是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 E. 比拟3.为走 “科学救国”之路,曾往日本学医,后又出于救国救民之心,弃医从文的作家有() E. 巴金4.下列作品属鲁迅所写的小说有()A.狂人日记 B.灯下漫笔 C.祝福 D.伤逝 E.纪念刘和珍君三、简答题 1.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2.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3. 掌握本文所用的比喻、排比、反语等

11、修辞方法。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

12、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1)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2)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从本片段出发,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2.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 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目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1) “先儒”之所谓 “一治一

13、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的两个时代?(2) 在鲁迅看来,中国历史是怎样一种“循环”。(3) 鲁迅的历史观与先儒们的历史观在根本出发点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3.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劳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俄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事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1) 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2) 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 鲁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的

14、实质是什么?(4) 这段议论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 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1.第一部分是从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引申出一个中心论点,即中国民众的思想弱点是容易苟安,满足现状。然后从民族心理角度来剖析历史,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如何运用巧妙的统治术,即先“将人不当人”,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的格.”要人们心悦诚服地按受其统治。作者指出正是封建专制的愚民统治造成了民众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而这种心理也使得民众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于是作者号召青年不要上复古主义者的当,要向前看,去

15、开创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第二部分是从民族文化角度揭露中国黑暗落后的现状,探求中国长期积弱挨打的根源,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本部分的中心论点是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这里所论及的中国文明并不泛指中国的一切文明,而是专指封建主义及等级制度、保古守旧、苟活偷安的思想意识及生活遗风。通过剖析中国 “固有文明”的实质,文章揭示了旧中国、旧文明的本质,从而抨击了帝国主义者称赞中国“固有文明”的险恶用心,-即让中国人永远处于奴隶地位,充分“办酒席的材料”,进而号召青年“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才能创造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本文两部分是并列结构,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开创新时代的思想。 第一部分是剖析历史,揭示问题的根源,第二部分是对现状的揭露和批判。第一部分剖析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认清现状、明确其选择,而第二部分对现状的揭露也是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前一部分是采用古今对比,后一部分是中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