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阅读题及答案

我****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94KB
约4页
文档ID:249998743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阅读题及答案_第1页
1/4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阅读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族成年礼——冠礼、及笄,经周代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许多仪节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到唐代,虽然统治者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却呈现出衰微之势,正如柳宗元所言,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宋代司马光亦云:“冠礼之废久矣鉴于此,司马光作《书仪》存其旧礼,其后的朱熹更作《家礼》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阔民间依旧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一成年礼俗形式而已它们有的以断片的冠礼或笄礼的形式独立存在,有的融于婚礼之中,形式多样,散在民俗生活之中  男子“庆号”,又称“送号”“贺号”,至迟于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形式上虽有差别,但都属于以村落为依托的集体成年礼如民国二十六年安徽《繁昌县志》载:“繁惟男子弱冠,父兄择吉命字,亲友置尺许小匾,金漆书之,礼以联、烛、果、酒、彩、爆,名曰‘送号’。

自是,成以字称之,不复呼名民国三十年河北《高邑县志》载:“凡届丁年,那么联络等辈,进行贺号预请能文者按名选字,义意贵能关切择定后,书于红纸,榜示通衢,乡众醵酒相贺受贺者设筵答谢,依次劝饮以后那么呼其号而不名此礼简而易行  女子“上头”,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都是笄礼的代称,后世为婚礼合并,属于与婚礼结合的个体成年礼晚唐诗人韩偓《新上头》诗云:“学梳松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诗中把一个即将成年、及笄待嫁的女子的娇羞之态和微妙的心理改变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类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笄礼和婚礼就已经融合后世更是如此,有大量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志记载可为证民国三十二年福建《明邑县志》载:“女子于及笄时已字人,那么男家须备送首饰、果饼之届于女家,而女家那么择吉期为其女加笄,并将果饼分送戚属,亦有宴客者并且,许多“上头”与“开脸”习俗结合在一起清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载:“嫁娶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日‘上头’,又日‘开脸’至今,民间婚礼中婚前梳头、换装、开脸等俗依旧不改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种各样的成年礼也在兴起有的仿照古礼而行,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自行组织规模不等的仿古成年礼,取古代汉族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的形式纪念个体成年。

有的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成年礼仪式中男子着西服,打领带,女子着西式礼服,走红毯、过成人门等,整个过程类似西方的交际舞会有的那么与时尚文化相结合,设计远足、野外生存等带有考验性的仪式环节,培育对父母、对生命的感恩之情当前的成年礼重建尽管目不暇接,形式重于内容,乱象丛生,但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成年礼之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摘编自贺少雄《汉族成年礼絮谈》〕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冠礼”“及笄”成年礼在周代得到规范,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后,发生了简化甚至变异,后虽经受朝统治者努力,但仍旧趋向没落  B.“庆号”是一种以村落为依托的纪念男子成年的礼仪,又称“送号”“贺号”,至迟在民国期间仍遍及大部分中国乡村  C.“上头”原来是一种纪念女子成年的礼仪,又称“冠笄”“上梳”“梳头”“开脸”等,后来和婚礼融合,并连续至今  D.“庆号”“上头”虽不是完整的成年礼俗形式,但它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冠笄之礼,对渐次衰微的民族礼俗有传承作用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司马光作的《书仪》、朱熹作的《家礼》对当时日趋衰微的成年礼俗起到了保存、推广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B.在清代,成年礼在上层社会已不多见,但在民间仍旧有一些遵旧制、行旧礼的人进行,尽管这种成年礼已不大规范、系统  C.“庆号”是集体成年礼,有《繁吕县志》《高邑县志》为证;“上头”那么是个体成年礼,有《新上头》《明邑县志》为证  D.当今的成年礼形式多样,有仿古成年礼、与西方成年礼和当前时尚相结合的成年礼等,这至少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成年礼的重要性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女子出嫁前一日,“女家为女束发命笄”;男方须送首饰、果饼等物给女家:这些习俗说明及笄和婚礼已经合二为一  B.男子“庆号”、女子“上头”、男女成婚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加,说明这些习俗都是传统礼俗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与当时社会的组织形式亲密相关  C.经受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仪节发生简化、变异,金元一代未有记载,至清代上层社会的成年礼也几于断绝:足见朝代更迭对传统成年礼的衰微有巨大影响  D.男子“庆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要请有文化的人接名定号;女子“上头”那么主要是梳头、换装、开脸,重仪容妆扮:从中可以折射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 试题答案: 一、〔9分〕   1.A〔“经受朝统治者努力”错,原文只说及唐、明两代统治者有复原旧礼的努力〕  2.C〔文中引用《新上头》《明邑县志》是说明笄礼和婚礼的融合,并不能证明“上头”作为“个体成年礼”的意义〕  3.B〔“都有戚属和乡邻的参加”表述不贴切。

原文说女子“上头”是个人成年礼,仅是“亦有宴客者”,可见并非普遍都有戚属与乡邻参与〕第 4 页 共 4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