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9620288 上传时间:2022-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祝福(节选)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

2、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

3、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8. 解释“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的意思。9. 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10. 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参考答案:8. 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 但总是会发生。这里是作者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 9. 从

4、“简捷”“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等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作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这说明了人心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10. 从吃饭时冷冰冰的氛围;“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我”要离开,四叔也不很留等叙述中可以看出。【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等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本题中从“但愿不如所料”说明作者希望事情不要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而从“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说明但总是会发生。从“恐

5、怕这事也一律”说明这里是作者担心祥林嫂会死的预感会灵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并整理得出答案。本题中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从文本“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可以看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将它看作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从而也说明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短工和祥林嫂是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物,祥林嫂的死也激发不起他的同情,说明当时的世界已经冷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10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分析并整理得出答案。本题中分析和概括我和四叔隔阂很重,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结合文本“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可见吃饭时氛围冷冰冰;从“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可见“我”不敢问四叔祥林嫂的情况;从“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

7、,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可见四叔的冷漠。综上所述,可见我和四叔的隔阂很重的。【点睛】小说的阅读,重点是要从小说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入手读懂小说,并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再认真的阅读文本,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根据平时积累的答题模板,梳理答题思路,整理出正确的答案。切记不读懂小说内容就盲目答题。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

8、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

9、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

10、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

11、,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B“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

12、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2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C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D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

13、,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D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参考答案:1.A 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D 第二段“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韵”不等同于“中国书法”。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4、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B “这样就可以”错,原文“以让自己”“尽快进入”错,原文为“慢慢地进入”。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侯德云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

15、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