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49223212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十年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 周岩+侯虎虎摘 要学术界对王世贞史学成就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其史学思想、著作、主要交往关系方面都有一批新成果面世。对新成果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对王世贞史学方面成就研究不无裨益。关键词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身后留下大量文学和史学著作,以供后人研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李攀龙死后更是独主文坛二十余年,所以留下的文学著作相对较多,所以后人对于其文学方面的研究相对多于史学,但其史学成就一样不容小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史学才开始受到关注,及至今日形成了较多对其史学的研究成果。一、关于王世贞史学研究成果王世贞是明朝史学大

2、家,其史学思想理论成就一直都是后世研究的重点。鲍永军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一文从王世贞的治史思想、目的、方法、态度等各方面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其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除此之外还有赵艳霞王世贞史学复古思想略论(史学研究)、郭兰英在思想与现实之间跋涉:王世贞思想再透析以王氏之史学理念与创作动机为例(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薛瑾与复古派盟主王世贞(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赵艳霞从较为客观的角度论及15世纪末16世纪初,明朝学术界经历的史学复古思潮,因史学领域复古思想鲜有人提及,便拟以此文论述复古对王世贞史学理论及明中后期的影响。而郭兰英则是选择了其中的

3、史学理念与创作动机这一方面来论述。文章各有侧重,但均认为王世贞以其自身对史学的感悟和理解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甚大。而钱茂伟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月)则是从王世贞反对理学化史学入手,认为其否定正统论,用历史主义与道家思想重新解读宋儒史论,力图作出符合历史本真的认识,事实证明是有其合理性的。张艳丽论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对管仲的评价(管子学刊2010年第2期)从王世贞对于管仲的评价中来明晰其治史特点,认为其思想受到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影响。为我们深入全面理解研究王世贞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和思考角度。而对于王世贞史学理论成就方面研究的有徐彬论王世贞的考辩史学(史学史研究20

4、03年第4期)和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7月)、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鲍永军王世贞史学理论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7月)、王洪军王世贞史学成就评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月)、孙卫国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杨绪敏明中叶以来史学考据的兴起及其成就与缺失以及孙卫国编著出版的研究王世贞的专著王世贞史学研究。在王世贞史学理论成就方面,学者们较为集中的以史乘考误为对象进行考辩史学特点成就来论述,应该说王世贞的考辩史学影响深远,应当作为对于王世贞全面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进行深入发掘,另外,学者们多数都是以史实介绍和记录

5、来研究,但是很少与王世贞的生平经历、遭遇和心境结合起来深入剖析其史学理论特点形成的深层原因。杨绪敏就从史乘考误入手论述王氏的考据学因为明官方所修国史失实,而私家修史又较多存在曲笔、讳饰等现象而应运而生。学者鲍永军和王洪军均从王氏崇尚直书实录、实证考信、重视史料考辩入手论述,认为其具有时代特色和进步意义并深远影响后世史书编纂,揭示了王氏史学的深刻内涵的重要历史地位。学者徐彬在论述王氏史学考辩方面持积极肯定态度,认为王氏能够对史料有自己的认识并能够辩证看待各史料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自己独到的理性考辩思维对史料进行细致考辩,并取得显著成就。孙卫国在王氏史学成就方面的论述较为深入和全面。二、关于王世贞生

6、平和著作研究(一)年谱研究王世贞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清人钱大昕和其后人王瑞国曾经各为王氏做过一份年谱,但内容均较为简陋且年代久远,内容和见识也早已陈旧不合时宜,因为这两部年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王世贞的研究步伐。而徐朔方所著王世贞年谱(即徐谱)和郑利华所著王世贞年谱(即郑谱)几乎同时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古代社会因为年谱年表家谱之间的衍生关系,致使年谱存在并不真正客观的缺陷,即对谱主赞颂多批评少。所以当代学者重新编写年谱时对类似缺陷加以改造提升,目的明确其史料真实客观的反应谱主的主要面目。应该说徐谱和郑谱都做到了这一点。其他同类文章有蒋鹏举补正(文献季刊2004年10月第4期)则是对郑谱

7、和徐谱中的疏漏与失实之处,白璧难免有微瑕,作者从文献中勾稽史料予以补正,使二谱更加完善可靠符合史实。张永刚王世贞卒年考(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2期)则以后七子主要成员吴国伦卒年为基础,仅对王氏卒年进行考证,力求得出尽可能准确合理的答案。(二)王氏生平主要关系交往研究论及王氏与权臣的关系的文章有魏宏远的两篇论王世贞与严嵩的关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期)和王世贞与张居正关系再检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期)、岳天雷王世贞与高拱的恩怨中论及因王氏之父王忬被下狱后,为救其父而有求于高拱,高拱却表示无能为力,由此两人交恶。孙卫国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

8、贞与相臣张居正、熊沛军严王之争与王世贞心态的发展变化(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期)。论及王氏与严嵩的关系,魏宏远倾向于两人关系交恶的前因后果,王氏从其父与徐阶相同立场,致使与严嵩对立,而王氏之父的死也不应由严嵩承担全部责任,客观看待两人交恶的史实,而熊沛军则是从严王之争影响了王氏心态入手,认为庒禅思想使王氏形成了出禅入玄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此使其成为后七子复古派转变中影响最大的一位。魏宏远论述王氏与张居正虽未同年,但并未因张居正上台而受到重用,此后更是与张居正构隙,逐渐远离官场。孙卫国则是从两人同为读书人论起,但后来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各自是文人和权臣的代表,他们坎坷的命运也是这两

9、类人的缩影。 王氏好友胡应麟当属其中之一,从年龄来看,两人相差二十余岁,但两人却能成为忘年交应该说不是偶然,两人的治学思想相近并且胡是复古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应该说也是受到了王世贞的影响。王明辉、刘俭胡应麟与王世贞的关系考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1期)和陈育宁论胡应麟与王世贞之交谊(北方文学)中都有论及。其他论及王氏交往的文章有杨开飞王世贞与俞允文交游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6期)、张泓归有光屡试不第对其和王世贞冲突的影响(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5期)、李雅兰归有光与王世贞关系考述(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4月第2期)、孙卫国沈德符与王世贞(历史长廊)。(三)对王世

10、贞著作研究学者孙卫国在此方面论著颇多论王世贞对的模仿(南开学报)、王世贞及其兼论传统史学中的模拟现象以及王世贞考论、喻堰田王世贞与(岱宗学刊2009年3月第1期)、李想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3期)、岳天雷王世贞若干史实考述以为代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2期)。弇山堂别集是王世贞的史学重要著作之一,孙卫国认为其别集在书写体例上有效法史记的痕迹,在“考”、“述”、“表”三大体例乃至命题用意上都与史记有形神的相似,应该是因为当时复古思想浓厚,王氏由文学复古到史学复古进而在史学作品中有对司马迁之史记的模仿。而喻堰田则是从别集所记载的丰富内容和考部所考证的明朝开过

11、之后诸史的不实之处入手,论述王氏以其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使别集具有了相当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所不可或缺的资料。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方面,孙卫国通过对其深入研究进而考察王氏治史心术,而李想则侧重于首辅传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三、王世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终明一代,王世贞的著述颇丰仅次于杨慎,但影响与地位却与杨慎不相上下,其在文学、史学、绘画等众多方面均有精神造诣,堪称一代文化巨匠,但是对其研究成果与关注却与其所处的历史地位不相符合。首先,对其各方面成绩研究发展不平衡。论及对王世贞的历史成就研究,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研究成果丰硕,在史学方面,近年学者孙卫国和魏宏远的研究比较

12、丰富和透彻,但对其绘画、佛学方面的研究较为单薄。第二,王世贞的考辩史学思想普遍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对于考辩思想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通过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发现,对于其考辩史学思想的肯定基本是以其史乘考误为基础,而忽略了其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考辩史学思想。王氏的考辩史学思想影响深远,对其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并对其作品中的考辩思想做横向比较,有比较方能探知区别和优劣,方能对其作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三,王世贞生前著述颇丰,但目前原著出版成果并不多,若有需要阅读,不仅原著不好找到,即便找到也要学者各自为战通读点校,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误解,一方面是因为其著述丰富,另外也因为通读一遍并编辑点校也要数位甚至数十位学者通力合作才行。所以,对于王世贞的研究目前尚不能说全面完备成熟,还有很多需要学者们努力解决。参考文献:1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郑利华.王世贞年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孙卫国.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J.史学史研究,2004.4鲍永军.王世贞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1.5钱茂伟.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6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中华书局,1985.7蒋鹏举.王世贞年谱补正J.文献季刊,2004.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