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风格特征 摘 要:在音乐史上,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实现了音乐从晚期浪漫主义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德彪西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对德彪西创作的钢琴作品《意像》中《水中倒影》的分析研究,以此认识到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所表达的创作特性关键词: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织体分析1 背景简介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十九世纪末杰出的音乐大师,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灵魂”德彪西儿时就生活在印象派艺术氛围中他继承了以马思奈为代表的法国传统音乐,并将法国本土的传统技法代入到印象主义音乐之中,从而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和声,并借鉴了属于东方传统的曲调,使得印象主义的音乐特点更加多变这种新颖的音乐特征在后世乃至世界范围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莫奈为首的法国画家为代表,这些画家格外注重外在事物的变化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主要表现的是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1]印象主义音乐是在绘画与文学潮流中被孕育出来的,此时期的音乐与绘画诗歌一样将描写的对象转向为大自然,并且在作曲技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增加了大量的变化音以此模糊调性,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氛来表达对事物瞬间的印象。
2 德彪西《水中倒影》分析2.1 回旋曲图式图示:A B A, C A,, Code小节 1-23 24-34 35-47 48-68 69-80 81-94调性 降D———降A——降D——B降A降E—降D---------2.2 文字分析在此乐曲中,主题呈示部分,由两个乐句所构成1—8小节为第一乐句有三个动机音同时具备五声音阶的特点和声效果静怡第二乐句为9—15小节,引入了新的材料,与前段相比更有活力犹如水的涌动随后的16—23小节中落叶飘下跌落水面激起一层层涟漪,利用五声音阶中左右手连续密集的反向平行八度模进,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在其中的17与19小节音型一致,弱奏的使用犹如波纹的最后,给人一种即将散去之感具有过度功能的24小节,音型的改变,像是为这一幅画加入了微风的轻拂,25—34小节为第一插部,主题是柔和与富有表情,动与静的对比为这段的主旨带有明显的中古调式风格,到了34小节,波纹停止,恢复平静6进入代表着再现的36小节,旋律似乎并未发生改变,而是稍许变得更有活力与动感,在三连音的连续挑动下,水中的画面似乎开始变得忽明忽暗进入44小节,增三和弦以及分解的小三和弦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跨越两个八度的全音阶的演奏像是一阵旋风,水波开始激烈荡漾。
紧接着进入50小节,湖面的倒影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越来越大,水波的扩散也越来越大,随着倒影的完善,此曲的高潮也已经到来,演奏方面重复了之前的柔和的音乐主题,直到66小节最后的出现时,波浪已经趋于平静,为最后的乐段的铺垫准备着最后紧缩再现与结束段从72小节开始,清澈的湖面在经过风的轻抚以及落叶,光与影的交替后,散乱的倒影终于又恢复了完整的影像[2]美丽的结局应该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尾声的来临之时,听众似乎又进入到了这个完美的印象世界,流连忘返2.3 节奏与旋律分析2.3.1 节奏分析在此曲中最为明显的是在呈示部中出现的节奏型,这是不同于传统固定的旋律线条的一种特殊节奏,一系列细小的动机片段夹杂其中最终汇聚成完整旋律第一主题中出现最多的和弦是七和弦与九和弦,这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在展开部里,出现的一个新的主题,简短隐秘隐藏着一条由32分音符构成的旋律线紧凑而急速的一系列琶音从低音区如旋风一般往高音区升起,随着音量速度的加快,终于达到高潮,突然啪的一声还未准备好又从高空跌落给人一种措不及防却又深不可测的神秘印象2.3.2 旋律分析德彪西的作品中同样显示出旋律的优美,他的美与传统的美不尽相同《水中倒影》虽然篇幅短小,是由众多短小,不连贯的动机来构成一条条特殊的旋律,但这并不影响旋律的连贯性,动机的短小是印象派作曲家典型的音乐特征。
[3]传统古典音乐中所惯用的一些手法,譬如反复、模进、扩充等创作手法很少被用到,不连贯、细小的片段似的音乐词汇或动机则较为常见(在20-23小节)2.4 和声与织体分析2.4.1 《水中倒影》中和声的运用《水中倒影》在一开始,降D大调上便明显的出现开始行进,和弦在Ⅵ、Ⅲ、Ⅱ、Ⅵ的链接中开始,这种行进的特征可以让人很明了的联系到东方的五声音阶又如第9-11小节出现的属七和弦的半音音列,平行九和弦的連续运用,到第23小节的减七和弦时,则出现半音阶下行第44-48小节低音在全音音阶上行,频繁的和弦交替营造出一种由协和与不协和和声构成的神秘感调性自然就变得复杂起来,和声效果也得到了较大扩展,这种手法同样也让音色变得多彩起2.4.2 《水中倒影》中的织体搭配乐曲在开始时,便有三个声部在同时进行,在降D大调上呈现,下方主要靠低声部主属持续音的支撑,高声部块状和弦在下属功能Ⅵ-Ⅲ-Ⅱ-Ⅵ连接上有序进行,始终未出现主和弦,调性指向不明确中声部三音旋律动机又加剧了调性的朦胧,给人一种游移、飘忽不定的感觉,传统和声功能失去它的横向坐标[4]但是德彪西恰恰把这种横向的时间运动变成了纵向空间立体化,赋予了更加真实的感觉,纵观三个声部,便是主-下属-属的结合。
3 结语《水中倒影》包含的曲式、和声、织体以及节奏等,都与之前任何一个音乐时代截然不同,印象主义音乐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和声的运用,德彪西认为和声与配器是音乐语言中最富有色彩性的要素,于是在创作中他将和声的功能性减弱到最低限度,并大量运用各种音响奇特的色彩性和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和声语言在此时期作的品中,音乐家们也与画家一样去挥洒色彩,莫奈用笔墨来绘画,而德彪西通过这些技法来表现对光、空气、云雾、水等大自然的感官印象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充分地将印象主义的观念付诸于实施,因为音乐能流动地表现光色的变化,而绘画只能静止的表现这是正确的,分析了《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后认识到德彪西乃至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某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音乐比绘画更具有表现色彩的优势参考文献[1]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音乐大师及其名作[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7.[2]司松林.浅谈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6(02).[3]白云张阳.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色彩表现[J].歌海,2010(01).[4]万爽.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特色[J].黄河之声,2013(09).作者简介李果(1994-),男,汉族,湖南长沙,广西师范大学(在读),2013级音乐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卷宗2019年11期卷宗的其它文章建国前的湖北省图书馆浅谈洪梅花灯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十三五”规划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作用的思考浅析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刻画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的研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