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实用参考品归纳总结·汇编整理Summary compilation归纳总结·借鉴参考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随地形起伏而起伏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等潜水位线: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三、等深线等深线:深度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在水深分布图上,深度相等点的连线四、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自流水: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自流井: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五、辐合与辐散一般而言,上升的空气会成云致雨,而下沉的空气则会带来晴天空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但空气何时上升,何时下沉,却又受水平辐合和辐散所影响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常常是不一致有时移动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时速度相同而方向各异,也有方向与速度都不相同这样,就可能引起空气在某些地方堆积起来,而在另一些区域流散开去图一(a)表示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一点散开,图一(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快而令空气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散。
图二(a)表示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线或一点聚集,图二(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慢而令空气堆积,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合在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辐合辐散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有时下层辐合,上层辐散;有时下层辐散,上层辐合从图三可见,当对流层上层有水平辐合、下层有水平辐散的区域会引致下沉运动,下沉的空气会带来晴天;反之,则会出现上升运动,形成云层甚至下雨辐合和辐散这两个概念,在天气预报上非常重要预报员一般都会在天气预报图上,找出辐合和辐散的区域图三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六、伏旱与梅雨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原因: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梅雨: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七、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八、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九、淋失淋失是一种自然过程,它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量损失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走十、逆温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冷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生物、物理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最大)、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13]、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三态的相互转十一、自然地理地貌名词解释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流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入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流水的侵蚀和堆积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搬运”这一纽带,把两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三者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制约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泥石流是种地质灾害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