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48619811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典立春诗词赏析【十首】 【篇一】经典立春诗词赏析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唐代 忽对林亭雪,瑶华到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政治家张九龄的一首立春诗。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志着春天到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这首立春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雪后立春。这样的立春日,自然与往年立春日不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多么喜庆的一幅画面。 首联,忽对林亭雪,瑶华到处开。是说,突然对着林间亭子里的雪花,疑似瑶台仙花开遍人间。 诗人开头便直接点出立春季节的瑞

2、雪,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与祝愿。 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对于雪花突如其来的惊喜之情。 颔联,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是说,今年“迎春之气”祭祀青帝开头了;昨夜雪花伴着春天回来了。 【篇二】经典立春诗词赏析 迎春乐立春 词牌名:迎春乐|朝代:宋朝|:宇文虚中 宝幡彩胜堆金缕,双燕钗头舞。人间要识春来处。天际雁,江边树。 故国莺花又谁主。念憔悴,几年羁旅。把酒祝东风,吹取人归去。 赏析/鉴赏 两宋之际被金人拘留的宋使为数甚多,足见女真首领趾高气昂得根本不想同汉人讲一点点道理。于是才有了宇文虚中、吴激等人倾吐危难之苦、家山之思、沧桑之感的词作。 冬去春来,大自然的万紫千红是不管人世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3、,执着地要向南疆北国、千山万水奋力进军的,立春,是春天的华诞。若在和平常期,人们总要尽情庆祝一番,由于它孕育着一年的丰收和盼望。中国唐宋以来,每逢立春日,民间以小纸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庆祝春之降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条载:“春日,宰扶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一时间宝幡彩胜,招摇过市,有金质的、金裹银的、罗帛作的,委实是堆金堆缕,流光溢彩。无论是风雨飘摇中的北宋朝廷,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当权者,都颇有一点准时行乐、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修养”。民间自当别论。老百姓含辛茹苦,总是热切地祈求和平,祈求春光永驻。他们“春播雪柳,各相献遗”(东京梦华录立春)的那情景,恰如辛弃疾所形容

4、,“蛾儿黄金缕”(青玉案),非常朴实、融和。至于民间女子,更是别出心裁,“立春月,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荆楚岁时记),好一番“共喜钗头燕已来”(欧阳修春日帖子)的动人情致。这一切,对于宇文虚中说来,俱成已往。立春,带给也们的只是加倍为心灵苦寒和酸痛。眺望故园、故国,他们更加珍借从前的春光春色,更加思念那金的、银的、纸的、绢的交相错杂、光荣迷离、共庆“春日载阳”的一片喧腾。美妙的记忆的余温,暖和着失群孤雁的冷得发颤的心。很自然,此词开首便推出了热喧闹闹的两句:“宝幡彩胜堆金缕,双燕钗头舞。” “人间要识春来处”,是承上启下的一句。在词人看来,只有故国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春神,是戴着宝幡彩胜,携着

5、庆祝立春的声声笑语,从繁衍大宋巨民的多灾多难而义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翩翩而来的。那里,才是无限春光的源头。这固然带有剧烈的主观感情颜色。生于*,困厄、耻辱、危难加诸其身,不能不体察到从前繁华下的种种辛酸、苦痛、伤痕和泪水;但北时此刻,一切都失去了,失去的东西倍觉宝贵,故词人情不自禁地把故国的春天想象得尽善尽美,此乃人之常情。 宇文虚中看到了“天际雁”、“江边树”。前者是运动的,后者是相对静止的,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奇妙地构成了提醒春之源头、春之踪影的“座标”。常言道:“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南飞雁是冬天的使者。词人眼下远眺的是打前哨的飞往北方的春雁,它们从南方来,应知南方之春事,应将春

6、风春雨春光春色引到苦寒的北国(含蓄而又大胆的抒怀)。江边树,泛指南方的江流和春树。此乃绾系万缕情丝的一种抱负物象,唐张若虚曾用它整理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宇文虚中同样是魂系江树、魂断江树的:风又绿江南岸,春色又满江边树然而,“我”却不能“归”,不能“还”,此情谁解?此意谁度?此味谁识? 要之,上片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是:春神已降,在喜气盈盈的宝幡彩胜间,在春雁的拍打长空的羽翼上,在萦绕江树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情丝里,这是月魂度关山、目送干里的感情“长镜头”奋力追摄的心灵图像,尽管恍惚迷离,但画外音却铿然有声:春在南方,春在故国,人们啊,你识得此理么? 下片紧衔

7、“江边树”。丘迟与陈伯之书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终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宇文虚中不比当年归降北魏的陈伯之,无须“丘迟”们奉劝、启发和诱导,内心原来就骚动着剧烈的故国之思,所以,一提及“江边树”立刻就想到了“故国莺花”。“又谁主?”目下是淮人在调护莺花、相看两不厌呢?问得急迫而又主动。是自我设问,也可理解为询问身在故园、无比幸运的“丘迟”们:你们因何不托雁传书给我捎来一点“莺花”的消息呢?这里又消失了一处季节上的“误差”。上片之春雁,应在春分后飞往北方,词人令它提前两个节气(雨水和惊蛰)启程,有点迫不及待;这里,又将“暮春三月”的群莺、杂花提前到

8、立春日加以端详和探询,更显得思乡心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好像觉察到自己问得有些个突兀,故即刻发表声明:“念憔悴,几年羁旅。”这几年羁留金邦,不死不活,心力枯竭,而目憔悴。度日如年的人必会“魂一夕而九逝”。很明显,这里用“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时刻依次延长、表现宽度的“空间时间”概念来检视,是很不够了,只能着眼于“心理时间”,看词人打破惯常的时间序列,将过去的印象、现在的感受和将来的揣度交融在一起,叠印在一起,从而透示出一种感情的力度和节奏。此词在这方面处理得相当自然奇妙:在有序而无序中,在飘动而沉稳中,俯仰得意,斡流而迁,最终将一曲心灵的悲歌嘈嘈切切地推向了高潮:“把酒祝东风,吹取人归去!”字文

9、虚中羁留日久,苦不得归,只好向春风祈求:愿能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春来处!他被害于皇统六年,再也没有能够见到宝幡彩胜、群莺、杂花和绿茸茸的江南春草,再也没有能够重睹故国之旗鼓。春风尽管有意,但也无力将他次出有形的牢笼。 【篇三】经典立春诗词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 词牌名:减字木兰花|朝代:宋朝|: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际,卷起杨花似雪花。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予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

10、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其次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地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格外妩媚

11、。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犹如血肉之色一般。丐,恳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际,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较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风光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际”的感慨。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学问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原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开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

12、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或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简单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实,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

13、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篇四】经典立春诗词赏析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词牌名:蝶恋花|朝代:宋朝|: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将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落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赏析/鉴赏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希望

14、恢复大业胜利,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绝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擅长以比兴之体寄予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喧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比照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正值美妙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非常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快,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

15、己并非不喜爱春天,不喜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喧闹的缘由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快乐的旧态了。明显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洁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从一个“恨”字动身,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布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将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落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急迫希望春来,希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忧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好像可定,从他平常言行读者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在这里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