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五篇】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38KB
约18页
文档ID:248246497
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五篇】_第1页
1/18

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五篇】 【篇一】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 山坡羊·潼关心古 朝代:元朝|: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鉴赏 《潼关心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善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心古》韵味最为沉郁,颜色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宏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非常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其次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给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概宏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示意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其次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踌躇:原指迟疑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深思「难过」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宫阙」句:言在很多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肤浅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眺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兴盛从前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难过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富强兴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芜,万千味道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缘由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难过”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忆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斗,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斗的惨烈图景读者很简单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难过”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唯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分散了天下很多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斗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沉痛的感慨:历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斗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剧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假如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分在否认历史的同时,也否认了乐观有为的人生态度正由于最终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地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珍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心,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怜悯与关心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管“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亮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心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简单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受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观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士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别的仕途经受,打算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败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异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心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提醒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卑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正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念,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慨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消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

惟有《潼关心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心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篇二】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 折桂令·中秋 元代: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天地,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月亮因其模糊、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非常的清澈空灵通过对清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特别清幽安静的意境与气氛,最终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构造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方和语言虽简洁,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似乎在安静的夜晚,单独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天地,印透山河”,光明的月光仿佛照彻了天地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直观感受的延长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线,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剧烈、布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亮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衬托得更加雪白、美丽透亮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寻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终四句又是反问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尽情一醉?这四句表现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漂亮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冲突,又一次激起了无限哀痛的心情,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的确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篇三】初中元曲必背名篇阅读 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赏析/鉴赏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始终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惑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胜利曲作,从多方面表达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