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

上传人:快乐****天 文档编号:247567458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精品教案【最新】(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将 相 和文本分析:本文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今天让学生学习,他们仍然觉得趣味无穷,仍然能深受教益和启发。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在默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结合,以读促说、以读促写,要求学

2、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改编古代的文言小故事。此外,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养成机智勇敢、心胸开阔、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品性。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复述故事。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从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物的美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明白“和为贵”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通过默读把握

3、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2.运用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教学难点:1.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璧、臣、蔺”等16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2.通过默

4、读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理清结构层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播放“负荆请罪”的视频片段,出示战国中晚期七国并立的图片,出示和氏璧、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图片,出示蔺相如、廉颇的图片。导语: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由于他们两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暂时得以保全。那么,蔺相如和廉颇一开始就那么团结,就那么同心吗?“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的故事将相和,一起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看看赵国的将相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

5、“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怎么理解“和”?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弄清楚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理解课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和”字,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查字典和自由讨论的方法来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3)教师由题目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二、默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原著作者及写作背景。过渡: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这部名著是什么吗?(学生答:史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

6、根据里面的故事改编而来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部名著及其作者。(教师出示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的图片。)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起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司马迁每到一处即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及不同阶层的人物。归来后,司马迁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其父死后,他承袭父亲官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42岁开始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司马迁被捕入狱,受宫刑

7、。出狱后他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一篇“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的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合在一起。前者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如孙子吴起列传;后者要先介绍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经历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其前半部分以写蔺相如为主,后半部分

8、以写廉颇为主,而兼及赵奢、赵括、李牧。统观全传,写蔺相如可谓用墨如泼,淋漓酣畅,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于其余诸人大抵是依史直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末的“太史公曰”独赞蔺相如之智勇,而不及其他。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做此传的意图。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快速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时间。将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默读后尽量多地说说自己默读时获取的信息。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色字的字音和字形。教师纠错,学生手、脑、嘴并用识记。集 大 商 进 上 允 礼小路 得 胆 绝 条 和氏相如 逼 归 颇 推 侮 长上

9、 弱 战(2)教师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进攻 召集 大臣 商议 机智 解决 难题 称赞 绝口不提 诚意 怒发冲冠 交付 地图 允诺 举行 隆重 典礼 约定 日期 思量 客舍 信用 示弱 随行 军队 边境 会面 胆怯 职位 碰见将军 乘机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保卫(3)理解成语,学会运用。预设:本课中的成语较多,有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造句加以运用。(教师出示词语的意思,学生填写恰当的成语。)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完璧归赵)完完整整,没有欠缺。(完好无缺)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10、。(怒发冲冠)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心协力)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无价之宝)词语运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文中的成语造句或说一段话。(4)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默读时获取的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1)全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人之间的事。(二十字左右。)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写的是廉颇(将)和蔺相如(相)之间的故事,主要写了他们俩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故事。(2)全文围绕中心事件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每件事五个字左右。)预设:引导学生明确

11、文章围绕“将相和”这一中心事件,分别写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件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3)弄清楚每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句子画上记号,明确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然后在表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下画上记号,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文中没有这样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比如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起因是廉颇寻衅,经过是相如回避,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理清思路,把握层次。(1)速读与思考:标上段序,弄清每件事的起止,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层大意。(2)讨论后交流。预设:本文层次分明,只要

12、抓住三件事中每件事的起止,就很容易准确地划分层次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主要信息,弄清每件事的矛盾双方及起因、经过和结果。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地保护了国宝和氏璧,立了大功。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廉颇看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蔺相如为顾全大局避让他,廉颇深受感动,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廉颇和蔺相

13、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作者是怎样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上,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些问题。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用最快的速度默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提取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弄清了故事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都很好,(示例: 读写生字又快又准; 不仅理解了几个成语的意思,还会运用; 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简洁明了,归纳层次大意时按照“某人做某事,结果怎样”的模式,十分准确; 的发言最出彩,他把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说得有理有据,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积极发言,大胆表达,学会分享。)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

14、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抓住故事要点,复述故事。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3.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1.复述故事。2.分析写法,把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预设:教师在词语听写时仍要把文中出现的成语作为检测的重点。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

15、“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分组讨论,准备复述。(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4)师生评价。预设: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展示。在师生评价环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