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7112724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

3、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

4、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B.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

5、合。C. 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D. 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B. 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C. 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言等。D.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

6、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B. 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C. 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D. 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参考答案:1. B 2. D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充分

7、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说法有误。原文第二段中说“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充分说明的是“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故选B。【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倾向;然后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再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各段间是递进关系”说法有误

8、。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四个论证方面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说法有误,结合文章第二段内容可知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应该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B项说法有误,原文第二自然段说“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并未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进行比较。D项“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自然段“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

9、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选项将“可以”换成了“只能”。故选C。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潘采夫2010年11月24日,黄霑去世六周年。奇怪的是,想起他的时候,竟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我只记住了他离去时做了一个鬼脸,还有一声长笑。当然这个记忆是骗人的,一个肺魔缠身的人自有太多苦痛。记得六年前做告别霑叔专题的时候,有的报纸用了“沧海一声哭”的题目,嵌入得巧,只是意境落了下乘,编辑不懂,霑叔什么时候哭过?戴上耳机听沧海一声笑,搜集了六七个人的版本,任贤齐班门弄斧,将一首神曲弄得俗不可耐,江智民中规中矩,罗文的声音华美,许冠杰唱出了

10、神韵。听来听去,原来这首歌只专属黄霑一人。最让我热血流动的是黄霑、徐克、罗大佑三人合唱的版本,徐克算是配角,罗大佑声音粗粝,已有身在江湖的感觉,而黄霑声音自由不羁,不讲技法,如旷野风声,又如谁在滚滚江边纵声长啸,歌者动容,听着惊心,这种慷慨悲凉的味道,是别人无论如何学不来的。徐克和罗大佑已经是人中翘楚,但仍然配不上与黄霑合唱此曲,金庸在笑傲江湖描写的曲洋刘正风,不下于俞伯牙钟子期,我以为最好的组合,应是倪匡、黄霑和金庸。金庸入世儒生,黄霑游走红尘,倪匡笑瞰三界,而且精神层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准,隐隐有儒道释齐聚绝顶的气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三人唱起“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是我能想到的“朝闻

11、道夕死可矣”的场面。每次想到黄霑,想到倪匡,想到金庸,都忍不住慨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得有怎样的水土,多少的历史,才能让这样的人现于世间。游龙戏凤,惊鸿一瞥,他们走后,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所以,我一直想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为什么汇聚在了那时的香港?这样人的以后还会再有吗?黄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1949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经历我们比较熟悉了。金庸出生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海宁,是当地书香望族,自小就在战争中流亡,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去香港大公报供职,这才有了后面的办明报,写武侠的经历。最传奇的是倪匡,他同样出生在民国,在内地还当过军人、警察,五

12、十年代到内蒙古垦荒,因冬天拆了一座小桥当木柴,被以反革命罪羁押数月。他决心逃走,从内蒙古、上海一路伪造公章逃到广州,然后偷渡到香港,从此一生再不北望神州,不迈进大陆一步。这是黄霑他们那一代的经典路线图,其实何止这三人,太多人走了这样的轨迹。梁羽生是这样,胡菊人是这样,余英时是这样,他们是到了香港;雷震、殷海光、李敖、许倬云也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到了台湾;而唐德刚、巫宁坤等人去了美国。如果把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一一盘点出来,就是一幅文化“流民图”,他们都是严复、梁启超、陈寅恪的文化余脉,像鸟一样离开民国故土,从此成为海外游魂。唐德刚的五十年代的尘埃,巫宁坤的一滴泪,黄霑的“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滔滔永不

13、休”,金庸的“塞上牛羊空许约”“谁家子弟谁家院”,余英时的五四研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风雨江山,听听这些名字,这些句子,哪一个不是深藏着去国之痛,文化之殇?英风之下,多有斑斑泪痕,有如孤鸟之悲鸣。?他们都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这就是那一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地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黄霑生在民国,受过完整的民国小学教育,然后投奔香港,香港成为民国文化人的诺亚方舟,人文荟萃之地,他们文脉未断,香火不绝,同时有着对万里家国的深沉记忆,以及去国怀乡的隐隐痛伤。最最要紧的是,那时的香港,成了自由的灯塔,经济的中心,文化的集散地。这些风云际会,这些

14、因缘巧合,当得上一句空前绝后,连台湾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今天的香港,文脉渐渐杳然,今天的台湾,也不再是当年的水土了。所以只有那个年代的香港,才能诞生黄霑,才能诞生倪匡,才能诞生金庸。不会有别处。?这样的人也许不会再有了,但也许未来还会有,但我看不到了。(摘编自人文读本)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编辑不熟悉黄霑性情,用“沧海一声哭”做报纸标题,落了下乘。B. 作者对比任贤齐和黄霑的声音,突出任的俗不可耐和黄的慷慨悲凉。C. 作者认为最佳组合:金庸属“儒”,黄霑属“道”,倪匡属“释”。D. 一方水土、历史养一方英才,黄霑一辈之后,再难见这样的人中龙凤。8. 下列对

15、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为纪念黄霑去世六周年所作,却以“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为题,是想通过缅怀黄霑纪念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群体。B. “他们曾骑着白马穿过中国”用了比喻的手法,意在表明这些文人都有过仗剑去国、游历大好山河的人生经历。C. 第段划线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这些文化流民在卓越的风采、气度、成就深处所蕴含的去国之痛、文化之殇。D. 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样的人”指的是金庸、黄霑、倪匡之类的绝顶文人,他们的境界是后来人很难达到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化之殇的无奈、悲凉。9. 作者为什么说“黄霑能够沧海一声笑,林夕不能,方文山不能,余华不能”?参考答案:7. B 8.

16、B 9. (1)黄霑接受了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又有被迫流亡的痛苦经历,兼具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2)那时的香港是民国文化人的诺亚方舟,是人文荟萃之地;香港人有对万里家国的深沉记忆以及去国怀乡的隐隐伤痛;香港是自由的灯塔,经济的中心,文化的集散地。(3)林夕、方文山、余华等人很难再同时具备那样的主观、客观条件。【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作者对比任贤齐和黄霑的声音”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戴上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