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7106484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陕西省西安市石井镇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而东西方文化也确实有不少差异。如东方(主要指中国)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其本源来讲,也许不相伯仲,但从其传承、演变和发展来看,却有很大不同。 西方的罪感文化源起于基督教的“原罪说”,这里的“罪”主要是指人性的弱点,尽管这些弱点很可能导致人犯罪,但与汉语中的“罪”所指的作奸犯科不是一回事。这里的“罪”不如说是“欲”,只有时刻警惕和节制这些欲望,人才不至于犯罪。西方的罪感文化正是由此发端,逐渐形成原罪文化的核

2、心内涵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中国的耻感文化若按其本义来讲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似乎相差无几,所谓“知耻近乎勇”,若作“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阐释,并将“耻感”当作善恶、是非、美丑的辨别标准,那当是不错的。但国人对“耻感”的阐述常常比较笼统。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封建集权的演变,这种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如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之后,之所以不肯渡乌江,完全是因为他的失败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里本原的耻感文化已经被“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给异化了,并逐渐蜕变成颇具中国特色的“面子文化”。不过,项羽毕竟还知道羞耻,倘若换成刘邦呢?他会“不肯过江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偏偏就是这样一

3、个无耻之徒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成了我们汉族的“高祖”。“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如此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耻”便比“知耻”更得人心,耻感文化便也逐渐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西方的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说”,而由之所生成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导向社会的平等与自由、民主与法治。对于个人来讲,正因为自身来到世上就带有原罪,所以忏悔意识就不可或缺;对于国家来讲,正因为每一位官员也无不带有原罪,一旦权力在手,就很可能将这种潜在的罪行释放出来祸害广大民众。因此,对权力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时刻监督和制衡权力,也只有这样,原罪才不至于生发成罪行。尤其是经历了文艺复兴

4、、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罪感文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共识,并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比如德国,经历了二战之后,全国上下都认真进行了反省,并不止一次地公开向全世界尤其是向受害最深的犹太人谢罪。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就大相径庭了,至今也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原因恐怕正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 耻感文化就其本原意义来讲,注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与约束,此类道德自律能靠得住吗?如果“耻感”指的确乎是“羞耻之心,义之端也”,那自然是不错的。可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往往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于是,人们对“知耻近乎勇”的阐释就不

5、再是“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敢于报仇雪恨。东西方在本源上颇有些近似的两种文化,却因选择的路径不同而在传承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对西方的罪感文化我们也应该虚心认真地吸纳,相互融合并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3期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有删改)7下列关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起源有很大相似之处,彼此在传承、演变和发展方面也具有相同的地方。B. 东方耻感文化中的“耻”其本义指“羞耻之心”,西方罪感文化中的“罪”主要指能导致人犯罪的人性弱点。C. 东方耻感文化从本原意义上看,它强调人的道德

6、伦理;西方耻感文化则重视克制“原罪”,不让其生发成罪行。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罪感文化逐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与进步;东方耻感文化在封建集权的演变中逐渐沦为面子文化。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罪感文化中的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都尽可能谨慎地不让“原罪”变成罪行,因此西方社会也没有犯罪。B. 在项羽看来“耻”的含义不是“知错而改”,而是“败者为寇”,成为“寇”是他最大的耻。因此,项羽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江东,但他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C. 日本之所以至今未认真反省他们在二战当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其文化上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耻感

7、”定位在战败上。D. 中国汉字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耻感文化朝着“变异”的方向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会让人各取所需地对“耻”做出歧义的理解和诠释。9从全文来看,下列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是( )A.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社会价值或国家政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影响社会的发展。B. 中国所特有的“面子文化”的形成,与耻感文化在发展过程受封建社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功利性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有关系。C.西方社会强调自由、民主、权力监督与制衡等,这与源起于基督教“原罪说”的罪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D. 中国的耻感文化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逐渐变异。可见我们

8、不仅要反思自己文化的不足,也要学习西方罪感文化以拯救耻感文化所失去的灵魂。参考答案:7.C A“彼此在传承、演变和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属曲解文意。 B原文是“很可能导致人犯罪”,属绝对化。D“东方耻感文化在封建集权的演变中逐渐沦为面子文化和无耻文化”,属以偏概全。8.D A项,“因此西方社会也没有犯罪”错,属无中生有。B项,“但他会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不符合项羽的对“耻”的理解,属无中生有。C项,从原文“其文化上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把“耻感”定位在战败上”,但不是“就是”,属绝对化。9.D原文最后一句话讲“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灵魂”,并非“拯救耻感文化所失去的灵魂”,属于张冠李戴。2.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王铁仙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

10、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读文学作品,既不是为了实际功利,也主要不在于认识社会。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

11、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甲)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因为汉书富于文采,古人也把它看作很好的文学作品。(乙)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我们确实能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平淡的、琐碎的、充满利害考虑的现实生存中没有的美,即便只是寻觅到一点点旷远、悠长的诗意、韵味,也能引起对美好、高远的情感和境界的向往,产生一种解放之感,自由之感,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我们常说“令人遐思”、“心灵放飞”,就是进入了这种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在旅游等活动中也会产生,但是读文学作品,沉浸进去,所获得的审美愉快要深刻得多。超越,也

12、就是“不满”,超越现实生存就是不满于现实生存状态。有两种超越,两种“不满”。一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暴露出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出贵族、资产阶级暴发户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信条下的尔虞我诈,他们的贪婪和冷酷。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而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另一种不满,是“不满足”,要把现实生存向上提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对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的康桥(即剑桥)的惜别之情,一种依恋难舍的感情。在

13、他心目中,康桥景色、氛围是那么美好,但是要离开了,于是充满温柔而感伤的情绪,如结尾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写诗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是要在自己心里保护住这份美好。这种保护,也是对现实生存的超越。为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美,还有灰暗和污浊,尤其在他那个时代是这样。而且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转瞬即逝。文学作品就想把美好保护起来,留驻永远,而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保护也是超越,超离凡俗的羁绊。当然,在不少作品里,两种不满兼而有之。两种不满,都是对实际的现实生存的超越。把这种种不满写出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满足,这就是文学,这就是艺术。(节选自王

14、铁仙教授在华东师大的演讲,有删改)16第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3分)A.欧也妮?葛朗台 B.老人与海 C.哈姆莱特 D.悲惨世界17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境界的追求。B审美要求文学排斥对“丑”的形象塑造。C审美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创造。D读者通过情感的沉浸体验获得审美愉悦。18简析第段甲、乙两处引用在用意上的异同。 (4分) 19. 作者在文中谈到文学作品对现实生存的两种“超越”,请选择其一,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作品,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这种“超越”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6文学常识A 317文意理解B3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15、。18(4分)两处引用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道理(2分);引用黄庭坚的话从反面举例印证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境界;(1分)引用黑格尔的话,从理论上阐明了优秀文学作品使精神超越现实生存的原因。(1分)19(6分)要点:例子(3分)阐述(3分)示例:如孔乙己,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会反过来激起我们对正常的、健全的、美好的社会和人性的肯定和向往,也就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略3.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古董耿春元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