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247078157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灯笼(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灯笼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学习目标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新课导入张灯结彩的喜庆宫廷点缀的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

2、伟大的文学家。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整体感知与灯笼相关的记忆想象宫灯,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细节感知情感上: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情感上: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

3、简要分析。思考探究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

4、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写法探究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口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弟官衔灯高照朱红门,感悟历史沧桑灯纱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相爱国名将,做灯笼下马前卒燎原的火把抒发爱国热情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谢谢大家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