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47077633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 微粒共性及现象解释一、单选题1人们闻到茶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由原子构成2“依稀记得校园里的那株桂花树,一到花开时节,每个角落都能闻到它的香气”。每个角落都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在不断运动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打气筒给篮球充气,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C“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4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分子特征

2、B数字含义水分子很小固体物质的分子不运动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Fe3+:1个亚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氧化汞中汞元素显+2价NO2:1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C节约资源D生活经验提倡使用太阳能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农业灌溉采用滴灌发现液化气泄露先要打开门窗通风食品包装中抽真空防腐生活中通过煮沸将水软化AABBCCDD二、非选择题5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在荒岛采用下图方法将海水淡化。(1)海水经蒸发、冷凝变为饮用水,发生了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A 蒸发时水分子体积变大B 冷凝时水分子质量减小C 蒸发时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D

3、冷凝时水分子间隔减小6我国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年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该火箭采用无味、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1)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液氧和氧气的不同是_。(2)液氢和液氧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7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如图实验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时可观察到_。84月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工作正式启动,干涸25年的河道首次实现全线通水。(1)河水属于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河水下泄过程中有部分水蒸发掉,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填字母序号)。A 分子质量 B 分子种类 C 分子间隔92020年5月5日,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

4、载火箭“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它的一级动力配备是以液氢、液氧等作推进剂的氢氧发动机,用氢气燃烧产生动力。(1)液氢中氢分子的间隔比氢气中氢分子的间隔_(填“大”、“小”或“相等”)。(2)写出氢氧发动机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10某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比较。(1)缓慢推入上述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式,发现空气容易压缩,水不容易压缩,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实验二:先向烧杯B中加入20mL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向烧

5、杯A中加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2)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3)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11糖醋丸子是“老太原”美食,关键工序是调制汤汁,原料是蔗糖、老陈醋、食盐、淀粉、水,其中一道工序是将糖放入温开水,加醋,再加少许盐后,加少许淀粉用筷子搅匀,上述原料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如温开水溶解蔗糖比用凉开水快,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当汤汁加入高温油锅后变浓、变稠、颜色变深,该过程发生了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12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1)静置,烧杯中的水逐渐变成红色,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

6、。(2)继续向烧杯中加水,溶液颜色变浅。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填序号)。A 分子的种类 B 分子的大小 C 分子的间隔1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氨水。(1)实验现象是_。(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一种主要性质是_。14用如图装置研究分子的性质。(1)实验中,观察到滴有酚酞的纸条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2)氨水的pH_(填“”或“”)7。参考答案1B【解析】A、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A错误;B、分子在不断运动,茶叶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叶的香味,故B正确;C、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C错误;D、人们能够闻

7、到茶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2D【解析】分子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我们能闻到各种各样气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故选:D。3A【解析】A、打气筒给篮球充气,分子的数目增多,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跑到了对方的间隔中去,不符合题意;C、“酒香

8、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酒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放在火炉旁干得较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故选A。4D【解析】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正确。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在不停的运动,故A错误;B、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化合价,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正确。Fe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故B错误;C、提倡使用太阳能,农业灌溉采用滴灌都可节约资源。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会造成污染,故C错误;D、发现液化气泄露先要打开门窗通风,防止爆炸;食品包装中抽真空

9、防腐,隔绝氧气;生活中通过煮沸将硬水软化,故D正确。故选D。【点睛】5物理 CD 【解析】(1)海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又变为液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A、蒸发时,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不是体积变大,不符合题意;B、冷凝时,水分子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C、蒸发时,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符合题意;D、冷凝时,温度降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符合题意。故选CD。6分子间隔不同 【解析】(1)液氧分子间隔较小,氧气分子间隔较大,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液氧和氧气的不同是分子间隔不同。(2)液氢和液氧燃烧生成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7烧杯B中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解析】分子在不停

10、的运动。据图可以知道,B与浓氨水共同罩在一个烧杯下,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B中,使酚酞变红。8混合物 AB 【解析】(1)河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变为水蒸气,水分子的大小、质量、种类都不变。9小 【解析】(1)液氢是液态氢气,液体比气体的分子间隔小;(2)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0(1)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大(2)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析】(1)分子间有间隔,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

11、将活塞慢慢推入,发现空气容易压缩,水不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则气体容易被压缩,故填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大。(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故填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的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进而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结合形成碱性的氨水是酚酞变红,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11淀粉 Na+、Cl- 温度越高,分子(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化学 【解析】略12品红分子在不断运动 C 【解析】(1)向水中滴加品红,静置,烧杯中的水逐渐变成红色,说明品红分子在不断运动,品红和水混合在一起,水逐渐变成红色,故填:品红分子在不断运动;(2)继续向烧杯中加热,溶液颜色变浅,分子种类未变,还是水分子和品红分子,分子大小也未改变,加水后,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颜色变浅。故选C。13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解析】(1)浓氨水显碱性,浓氨水中的溶质是氨气,氨分子运动出来,氨分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现象是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2)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14不断的运动 【解析】(1)A处纸条滴有无色酚酞溶液,B处液体为浓氨水,观察到纸条变红,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2)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故氨水显碱性,氨水的pH7。答案第7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