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47031394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秦皇岛市启明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关于书法中的匠气“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

2、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

3、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既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又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

4、“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摘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5、一项是A. 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B. 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C. 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D. 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人笔下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

6、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B. 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C. 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D. 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B. 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

7、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C. 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D. 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参考答案:1. C 2. D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曲解文意,“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错,原文是说“而令人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2题详解】试题分析:

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条件缺失,文末强调避除匠气“还需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原文中是“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一百年前,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人为“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而奔走呼号:“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

9、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无论从作品创作、结集的目的,还是传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诗经都与后世的文人诗歌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仅仅是作为诗歌而存在,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其中承载着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作为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与组成部分的诗经,它的创作、结集以及传承的整个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挤压,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他们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带,在漆水、沮水旁觅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设“五官有司”而开启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诗大雅?绵,详细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具有典型的史官叙

10、事的特点。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仪式的大雅?大明,同样被视为周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却表现出了与绵专注于记史相区别的、专注于颂赞的特征。稍后出现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等话语,表现出了浓重的陈诫意味。绵之记史,大明之颂赞,文王之陈诫,十分典型地说明了早期乐官职能由记史向仪式颂赞与陈诫的转移。礼乐相须为用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礼率先发展的时代,诗经中时代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便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如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等。这些祭祀乐歌与仪式颂赞、陈诫乐歌相配合,初步呈现出了周礼“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礼乐特征。宣王初年对朝

11、政的反思,不仅表现在重视协调君臣上下关系的燕射之礼上,还表现在把那些为规劝厉王、讽刺朝纲大坏的“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以警示时王上。这实际上是对“正大雅”中文王所创仪式陈诫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只是由于历史环境与朝政状况的巨大差异,与文王一诗的诫语多针对“商之孙子”不同,民劳板荡等诗说的是“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规劝与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执政大臣。这一类诗歌被用于仪式讽诵,从根本上突破了仪式陈诫类乐歌的题材界限,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在执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时,以文王、周公后继者自居的孔子,主动承担起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

12、。早年的从政经历,让孔子意识到在实践层面恢复周礼的不可为;于是,从学术层面通过教授弟子来传承周代礼乐文化,就成为孔子晚年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儒门弟子的传承中,彻底脱离了仪式与音乐之诗,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义化的诗教之路。总之,西周时代以“乐”的形态与“礼”共生互动之诗,从重“乐教”向重“义教”的转化,最终成为孔子诗教的课本。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与“乐”分离之诗重新依附于“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在诗与“礼”的关联互动中,最终涵育为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诗礼文明,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马文琴礼乐互动中的诗,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13、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B. 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结以及传承的历史始终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C. “变大雅”用于仪式讽诵造就了讽刺类乐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蓬勃出现的局面。D. 礼乐共生互动的诗经,在儒门弟子德义化的阐释中,曾使其一度与“乐”分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的观点,然后从诗经的创作、结集及传承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其与周代礼乐制度的密切联系。B. 大雅?绵详细地记录了古公迁岐、建都的完整过程,表明早期乐官部分地承担了记史的职能。C. 文章

14、引荀子之语意在表明儒门弟子重视“诗”与“礼”的关联。D. 文章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文中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大明和绵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乐官职能的转变。B. 由于西周率先发展起来的是祭祖礼,所以诗经中最早的仪式配乐之歌均与祭祖礼直接关联。C. 只是因为执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礼乐的意识与能力,孔子便主动承担起了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的责任。D.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基因与基本走势的诗礼文明,其最初的源头便是周代诗与礼的关联互动。参考答案:1. B 2. A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15、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胡适、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宣传、引导使诗经成为了文学总集。”整合文本信息出错,原文说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宣传与引导,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的观念深入人心。”偷换概念;C项,原句是“为宣王后期至幽王时代讽刺类乐歌的蓬勃出现创作了条件”,强加因果;D项,礼乐,曾一度分离文中没说,只说了它们又重合了,无中生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开篇否定了胡适等人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解读有误,并未否定诗经是文学作品,只是补充说“是诗(歌辞)、乐、舞与礼结合的产物”。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