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6876958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城西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邻避”效应加剧火灾损失 丹克雷我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能看见正在这里肆虐的大火产生的烟雾。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看电视上关于大火烧毁房屋、一切不复存在的报道。这类灾难以前也发生过不是一次、两次,甚至也不是几次,而是几乎每年都有。然后就是换台。这是不是表明我对丧失家园人们的痛苦麻木不仁?除受伤和死亡之外,失去家园是最悲惨的个人灾难。转换频道并不说明不在乎真实的个人悲剧。我们表现出的是在此类天灾人祸发生后所有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人们最初为什么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

2、我在换台过程中,表现出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不确定方式。举例来说,火灾最近的地方离我的住所大约只有40英里(约64公里),但是我家附近却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科学家认为,这表明即使我离灌木从生的悬崖不到1英里(约16公里)远,即使隔壁有一片一点即着的空地,我的大脑也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这就是风险评估的“邻避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况对危险视而不见。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说,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了可怕的影像,但随后正常生活继续,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情感

3、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或许这种私语以前曾对本周火灾的受灾者说过。加利福尼亚南部干燥的山区风景优美,附近绝不会出现问题,而且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那里的人们采取和我们一样的做法:他们换台。这或许能解释,不应住在灌木从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为何对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一次的大地震同样无动于衷。大面积地震差不多每年都发生问问印尼人就知道,但是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我们无视自己面临的风险,道理也是如此。卡内曼教授说:“人们害怕核,但是住在核电站附近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这简直太荒谬了,如果某件事几年内没出现过,人们就不那

4、么惶恐了。”卡内曼害羞地承认他自己也不例外:他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 当我们决定住在火山、龙卷风地带、洪水泛滥的平原和山崩区域附近时,我们进行同样的糊涂推理。加利福尼亚为什么又叫金州?它指的是遍布山坡的枯萎变黄的沙巴拉灌木丛,而并不是指阳光。加利福尼亚人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从洛杉矶到圣迭戈的火灾带位于自然的燃烧带,当地人明白这一点。他们的大脑只是骗他们相信,高温、干燥以及大风这些引发火灾的因素并不是问题,除非你迫使大脑从统计学的角度而不是情感角度来看待危险。5以下对“邻避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避理论”是一种风险评估理论,它甚至会使人们对危险

5、视而不见,从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B“邻避理论”说明,当家园附近没发生过类似火灾那样的危险时,我们的大脑就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C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D这是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一种确定方式,它促使人们最初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6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可怕的影像,进而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B威胁过后,继续的正常生活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C正常生活过得越久,我们的大脑就越会被感情私语所左右,而不能根据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 D威胁在头脑中埋下的

6、可怕影像会随着正常生活的继续而逐渐淡化,此时我们将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区风景优美,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这种由逻辑思维确定的观点使人们选择居住在这里。B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C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二次的大地震对居住在灌木丛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无法造成很大的伤害。D心理学家卡内曼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可他自己也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这说明逻辑思维也经常出错。参考答案:5、D 6、A 7、B2. 述类文本阅读(9

7、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

8、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

9、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

10、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

11、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注: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

12、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B“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由于“礼”“乐”的

13、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111.Com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参考答案:1C 2C 3B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

14、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使人们知礼、守礼”是礼的作用;B项,“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D项,常常将其相提并论的是孔子等儒家。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文章“后

15、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不符。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哲学是研究世界普遍规律的学问。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核心原理,有着自己关于“普遍性”的认识方式。“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中的“一体”,就是对普遍的体认,但仁所确立的这种“一体”或“普遍”却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从根本上讲,“仁”是一种贯通差别的平等感,是在不取消差别的前提下的“不分别”,是在相互不同的个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共同感。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仁”的确立方式和价值内涵,正体现了中国文明对于“普遍性”的看法,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所在。中国哲学是以天下共同体为基本视域的。中国的创生就是大一统的天下共同体秩序建立的标志。在这个统一体出现的同时,也诞生了一种价值关怀,这就是中国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核心关切的正是“天下一家”的天下秩序本身。其背后的支撑是天人相应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就是在说明一种好的政治秩序,必须顺应天人。天人之间则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德命观。而德命观也是一种历史观,在此意义上,中国的历史,都是天人互动的结果,中国哲学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中国文明的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