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的希望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小学的学生希望感的基本状况,并且探讨小学生的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Snyde编制的《希望量表》对南海小学的60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小学学生的希望感水平处于中高等水平②男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但年级、性别、来源地在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希望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④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希望感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 小学学生希望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因素关键字】希望感 心理健康 小学生一、引言小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2]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适应和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其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而众多研究证明个体内在的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有显著的相关所以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希望感对小学学生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性不良、情绪波动性和心理不平衡性等方面的影响,揭示希望感与其它一些能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其发展、成长及身心健康,并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
希望代表的是一种情绪体验,Averill等认为,希望是一种和个体的目标紧密相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达到的、可控制的以及对个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道德所接受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就是希望对于希望的概念、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探讨也可以是未来希望研究的一个方向希望、积极、乐观、快乐、幸福感等都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关于这些概念理论间的关系学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那么也可以考虑从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些概念理论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构架中文系统和中国文化下的希望概念和希望理论及其操作性结构,也可以是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二、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选取佛山市南海区小学中的60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有效问卷53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二)调查工具 1.一般希望感量表该量表以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构架,总共有12个题项,其中4个(1、4、6、8)测量路径思维,4个(2、9、10、12)测量动力思维此外,该量表还设计了4个关于目标的题目用来转移被试注意,对其不记分此量表的信度值为0.74~0.84,重测信度为0.80;研究检验该量表亦有良好的结构效度[9]。
2.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附录二)采用王极盛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有十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60个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65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400之间,量表总分与分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27~0.7587之间,表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资源系统查阅有关的希望感、社会支持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并对所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采用一般希望感量表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佛山市南海区小学部分小学生进行调查,由学校协助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学生按实际情况认真、独立回答每一个问题,当场作答,当场回收和核对3.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13.0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三、研究结果(一)小学学生希望感基本状况研究对象共530人,其中男生有226人,女生有304人;高一年级有234人、高二年级115人、高三年级179人;14岁学生2人,15岁学生36人,16岁学生183人,17岁学生136人,18岁学生131人,19岁学生38人,20岁学生2人。
由表1可知,小学学生的希望感处于中高等水平,总体希望感水平为21.75±3.53(总分为32分),路径思维的得分显著高于动力思维的得分本结果提示小学学生的希望感水平良好表1 小学学生希望感得分基本状况(X±S))得分希望总分21.75±3.53路径思维11.84±1.98动力思维9.91±2.11注:*表示P<0.05,**表示 P<0.01,***表示P<0.001,下同二)不同因素对各希望感及其分量表的影响由表2可知,从年级差异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二个维度(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表2 不同年级学生希望感量表各维度和希望水平的得分差异(X±S)年级高一高二高三fp希望感21.50±3.5422.05±3.4321.89±3.571.140.32路径思维11.65±2.1312.00±1.7811.99±1.901.970.14动力思维9.85±2.0110.05±2.229.90±2.160.360.70由表3可知,从整体上讲,男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女生,但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的差异不显著,P均大于0.05。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希望感量表各维度和希望水平的得分差异(X±S)性别男女tp希望感22.10±3.6621.50±3.412.330.13路径思维12.04±2.1111.69±1.871.580.21动力思维10.06±2.159.80±2.071.570.21由表4可知,城镇学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但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均大于0.05表4 不同来源地学生的希望感量表各维度和希望水平的得分差异(X±S)来源地城镇农村tp希望感21.86±3.5521.70±3.520.010.93路径思维11.98±2.0111.77±1.960.010.95动力思维9.88±2.189.93±2.070.750.39由表5可知,对于学生在希望感及其各维度独生子女的得分不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P>0.05在路径思维上,独生子女学生得分(M=11.85)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M=11.84)),p<0.05;在动力思维和希望感总得分上,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的希望感量表各维度和希望水平的得分差异(X±S)是否独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tp希望感21.81±4.0421.75±3.433.570.06路径思维11.85±2.3211.84±1.904.34*0.04动力思维9.96±2.219.90±2.090.770.38(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情况由表6可知,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的得分,除了偏执、敌对、抑郁和心理不平衡四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及总均分均在2分以上。
结果提示,小学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这几方面表6 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评定与结果(X±S)得分小学生心理量表总均分2.25±0.56强迫因子分2.18±0.58偏执因子分1.95±0.67敌对因子分1.82±0.68人际因子分2.15±0.69抑郁因子分1.97±0.66焦虑因子分2.22±0.82学习因子分2.41±0.78适应不良因子分2.18±0.59情绪因子分2.44±0.75心理不平衡因子分1.91±0.61四、讨论(一)小学学生希望感的基本状况1、小学学生的年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学生的希望感处于中高等水平,从年级差异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年级得分情况不呈梯度变化但是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年级越高,学生的总体希望水平、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本研究结果却与以往结论不同,其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学生年级整体素质间的差异据新闻报道和调查所知,南海小学在两年前出现重大危机事件,很多家长得知此事后不让子女报考该学校,导致该校的招生情况发生变化,高三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高二、高一级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往往自信心越大,希望水平越高,所以出现高三级学生比高二级学生希望感水平高的反常现象。
第二,对当前学校应试教育方式的一个反思由于学生在青春期发生的急剧变化,他们需要更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但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把学生从一个枷锁推向另一个枷锁比如初中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刚从中考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在高一年级各方面还是比较轻松的,一进入高二升学成了唯一的指挥棒,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被压制,他们本来清晰的大学梦变得不堪重负因此会出现学生在高一年级时,总体希望水平、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都出现一个小坡度提高,但到高二迅速降低这一现象由于通过两年的积累后心态渐渐成熟,到了高三又回升2、小学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从性别差异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从整体上讲,男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女生,但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与希望研究的大量文献结果也是一致的出现希望感在性别上没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当今男女两性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女性在家庭中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所以能接受到的各方面的教育和男性的差异越来越少,女性的自卑感越来越少,甚至各方面的水平差异越来越少,女性能做到的事情,达到的目标越来越多,因而男女两性希望感水平差异不显著3、小学生希望感的城乡差异从城乡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在希望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希望水平的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但学生整体的希望水平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出现希望感在城乡上没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11],城镇和农村的界限逐渐淡化,城镇和农村的人们受到的教育差异越来越少,再加上交通的便利,人们可以轻易地到处穿梭,两地的生活环境容易互相感受,二者各方面的水平差异越来越少,因而希望感水平差异也不显著。
4、小学学生希望感的学生独生情况的差异从学生独生情况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学生在希望感及其各维度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在路径思维上,独生子女学生得分(M=11.85)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M=11.84)),在动力思维和希望感总得分上,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出现学生在希望感及其各维度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由于是家里的独子或独女,往往是父母共同养育一子或一女,故从小到大受到的关注或父母的疼爱就比较多,父母由于爱子或爱女心切会更倾向于较轻易地满足子女的各种需要,而且全家的资源都可集中在该孩子身上,所以他从小到大可得到的资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