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沟通技巧与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沟通技巧与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本课题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5月时段内诊疗的静脉输液患儿,共200例随机划分为参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参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沟通技巧护理干预,对比患儿穿刺部位疼痛感、总满意度结果:参照组穿刺部位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总满意度为97.00%,参照组为88.00%,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于小儿静脉输液期间,以沟通技巧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减轻患儿穿刺部位疼痛感的同时,提高护理总满意度,应予以重视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沟通技巧;护理干预;效果静脉输液作为现代小儿疾病治疗最佳给药途径,更是婴儿疾病救治的首选但是却因患儿反应性强、血管细、好动、自控力差等因素,频发一次穿刺不成功现象,特别是在患儿紧张和惧怕等情绪背景下,极易出现针头松动和脱落现象,导致静脉输液渗出问题而在此过程中,通过和患儿间的交流,做好针对性护理护理,是减轻穿刺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1]。
本课题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5月时段内诊疗的静脉输液患儿共200例,探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沟通技巧与护理干预应用效果现将报道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本课题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5月时段内诊疗的静脉输液患儿,共200例随机划分为参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参照组男女患儿比例为53:47;年龄最高值为9岁,最低值为1岁,平均数为(6.0±1.33)岁实验组男女患儿比例为52:48;年龄最高值为8岁,最低值为10个月,平均数为(6.3±2.25)岁数据间比较无意义(P>0.05)1.2. 方法参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涉及健康教育、营养补充等;实验组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沟通技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1. 语言性沟通入院时第一时间和患儿、家属间进行沟通,以便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救治,保证治疗效果和护理成效;于患儿输液期间,应适当转移患儿注意力,在借助语言文字的层面,使患儿情绪处于放松状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据动画片、宣传画册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指导,保证静脉输液工作的顺利施行[2]2. 非语言性沟通由于患儿表现为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受限,则可借助手势动作,对患儿予以安抚和鼓励,必要时可借助微笑、拥抱等层面向患儿传递情感,使之能够在减轻患儿陌生感和紧张感的同时,缩短护患距离,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3. 基础护理静脉穿刺前,应预先做好患儿血管部位、直径等状况的测量,以便可取直径适中、弹性合理的针头完成穿刺;穿刺操作应在温度和光照合理的环境下施行,且做好皮肤组织护理,若为头皮静脉穿刺,则应预先对穿刺部位毛发予以清理,还应精准把控穿刺深度、时间,进针更应满足稳准的原则;若未穿刺成功,则应立即拔出针头,预防刺入后寻找血管带来的疼痛[3]1.3 观察指标对比患儿穿刺部位疼痛感、总满意度即穿刺部位疼痛感是以FLACC量表、Wang-Barker笑脸量表评定患儿疼痛度,分值越低表明患儿痛感越低总满意度是以自制调查问卷,总分≥80分为极满意,50分≤总分<80分为满意,总分<5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极满意度和满意度之和[4]1.4 统计学处理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x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2、结果2.1 对比患儿穿刺部位疼痛感参照组FLACC评分为(3.59±1.23)分、Wang-Barker评分为(3.30±1.05)分;实验组FLACC评分为(1.37±0.13)分、Wang-Barker评分为(2.72±0.20)分。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t=17.9488/5.4262,P<0.05)2.2 对比患儿总满意度实验组患儿总满意度为97.00%,参照组为88.00%,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表1 对比患儿总满意度[n、%]组别极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参照组(n=100)66(66.00)26(26.00)12(12.00)88(88.00)实验组(n=100)90(90.00)7(7.00)3(3.00)97(97.00)x25.8378P0.01563、讨论由于患儿年龄尚小,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发育时期,且环境敏感度较强,一旦出现穿刺疼痛感觉,必将会对静脉输液产生惧怕和焦躁等情绪,不利于患儿身心发展,还会阻碍治疗工作的顺利施行在此期间,若要保证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则应倡导以沟通技巧为前提的护理干预,即在减轻患儿紧张、焦躁和惧怕等情绪的同时,转移患儿注意力,缩短护患距离,提高穿刺成功率,帮助患儿早日恢复健康[5]本课题可知,参照组穿刺部位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总满意度为97.00%,参照组为88.00%,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总之,于小儿静脉输液期间,以沟通技巧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减轻患儿穿刺部位疼痛感的同时,提高护理总满意度,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1]张蕾.沟通在两岁以上小儿门诊输液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266-266.[2]韩蒙.护患沟通技巧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3):95-96.[3]刘燕.沟通技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08):112-113.[4]倪露.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5):9-11.[5]施宇慧.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沟通技巧与护理干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13-11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