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6661342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

2、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

3、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

4、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

5、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即是证明。B清明节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作为两个节日,它们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时间上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C清明节融合了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最晚到北宋时,上巳节踏青饮宴的特点已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那时的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D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

6、德的重要载体。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人在清明节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这由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则更形象地呈现在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到元代已基本消亡。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清明的主题为怀旧悼亡,寒食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D无论是家族性私祭还是群体性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追思与敬慕。清明节这种神圣的民族生活仪式,可以完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

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始终是一个兼有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节日。它既是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也是融合上巳节一些习俗、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B清明节这一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深受我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影响,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群体性公祭,全面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

8、德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参考答案:1B 2C 3A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最初只是节气。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北大因为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巴结是为了日后自己仕途的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

9、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

10、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

11、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12、。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

13、后来回了浙江老家。?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19请分条概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北大的措施。(4分) 20本文第段写的是蔡元培引进陈独秀和胡适的事情,如果把这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写引进这两个人,写法有何不同?(5分) 21请贴紧文本,谈谈蔡元培的学识与人品。(6分) 参考答案:19答:(1)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八字治校方针,吸引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2)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

14、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 (3)学习国外大学管理经验,实行教授治校。 (4)支持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20答:(1)不好(1分)。要是删去就没法体现其唯才是举,不重学位和资历(1分),有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1分)的特点。(2)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1分),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来写(1分)。21答:(1)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3)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

15、赤子之心等。(4)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每条2分,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满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生活的诗意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涵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将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惊、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