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6654434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

2、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

3、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

4、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

5、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B.第段画线句中的“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

6、灵巧和神奇,还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C.第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第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在于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2.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答:3.根据文本信息,简述“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答: 参考答案:1.D(D项中其主要用意在于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以及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2(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蕴含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3要点:

7、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繁星与野花(有删节)詹克明凌晨,在哀牢山脊一方坪地,举头望空,满天星斗密密麻麻又大又亮,像一颗颗打磨得晶莹璀璨的大粒宝石,镶嵌在黑天鹅绒般的穹隆拱顶,煞是壮观。农历三月初十的月亮此刻早已落山,而接班的太阳还远在地球背面。这块暂时没谁称霸的暗夜,正是群星踊跃展示自己光彩的最好时机。夜静人寂,无云无雾,正是观星大好时机。放眼六合,天无涯、地无垠,星系星团更是无穷计。孤旅客居,边隅之地,孑然独对几大无限,又怎能不发

8、人感慨,诱人哲思呢?忽地南天驰过一线流星,只是细细的短光,隔时又是一颗,仓促滑过。不久,北天两颗拖曳着长尾的流星次第而驶,两者间隔不足一分钟。头顶上又有两条长线,方向相反地掠过。在大城市的朦胧夜空里,连星都稀稀拉拉,更难得看到这细弱的流星。忽见天边一极弱的星在缓慢移动,单色不闪,且走直线,显然不是飞机(夜航机为彩色闪光灯),长时间匀速行走,且不湮灭,更不会是流星。大概是颗人造卫星之类的人工航天器件。在大自然无数繁星中,人造之物竟是如此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在哀牢山上你可以看到真正的漆黑夜色,这在城市是见不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他们所拥有的

9、夜空,至少是用掺了几十倍水的墨汁涂抹出来的。只有这净空净水的哀牢山上,你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真正黑夜。这是一种只存天鸣地籁,充满宁馨安谧的大静之夜。独自一人沐浴在这浸透了太古之初,本源之静的夜色中,人的灵魂也能归于最澄澈的宁静。“黑”是一种崇尚无限渊深的信仰,是一种对未知的永恒追求,是一种对人类文明清醒的自知之明。科学的旗帜应当是黑色的!科学家正是那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但这里有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

10、入口”。“黑”的背景与“星”的幽光形成了显著的明暗反差。幽光蕴涵着神秘,黑暗隐藏着未知。正是这种未知与神秘的交织,人们对星宇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敬畏,并在敬畏中存在一种企盼。黑暗中的光明之星总会给人希望。天开始蒙蒙亮了,我漫步于清晨的山乡小路上。此地到处是不知名的野花,品种繁多,星罗棋布。忽然想到,这野花不也是地上的“星”吗?不同之处在于,天上“星”是黑色衬底的点点晶莹;地上“花”是绿色衬底的点点靓丽。只是不论在形态上还是色彩上,野花都比繁星更加丰富多彩。它们斑斓七彩,花形奇特,有的清艳含露,个性分明,丰神异彩,奇葩逸丽;有的三分憨野,七分自在,雨洗风梳,自我天然;有的颇重集体意识,每一朵花都平凡

11、细小,貌不惊人,但构成的花簇整体却对称严谨,布局精巧,展示了一种高层次的组合美;更有一种粗大豪放者,似穗似花,大大咧咧地垂在那里,体现了一种我行我素,与汝何干的自主逸气。野花都各有自己的性格,有一种“家花”普遍缺失的自尊。“星”与“花”虽然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虚幻,一个真实,一个远离人间,一个近在咫尺,但它们都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象征。“星”与“花”体现一种自在的纯。星之出冥暗而不晦,恰似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星”与“花”幻蕴出一种自在的美,这种美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宽舒与安宁。“星”与“花”幽旷出一种自在的静。它们远离喧嚣,疏逸尘寰,让人感受到一种沁心入骨的恬静。俯首可见野花遍地,仰头可望繁

12、星满天!14.作者为什么说“现代文明使城市人失去了真正的黑夜”?(4分)答: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只要望望星空,就足以把人类的傲气打掉。答:(2)马克思曾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答:16.文章为什么又写到“野花”?“野花”有什么特点?(6分)答:17.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的含意和作用。(6分)答: 参考答案:14.(4分)因为城市的黑夜喧嚣、空气不纯净,夜色不浓。不能使人感到内心宽舒和宁静。(两句各2分)15.(6分)(1)星空浩瀚无垠,星光闪耀,人类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2)形象地比喻科学研究也会“误入歧途”,也有“陷阱”与“风险”;从事科学事业,需要

13、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或“需要胆量和勇气”)。(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16.(6分)是为了和“繁星”映衬,以突出文章主旨。野花的特点:(1)品种繁多;(2)衬底靓丽;(3)形态(色彩)丰富;(4)独立的个性(自尊)。(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17.(6分)大自然是让人敬慕(敬畏)的,表达了现代人对自在的“静”、“美”、“纯”(“远离喧嚣,疏逸尘寰”)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了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作用:照应标题,升华文章主旨。(共6分。含意4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

14、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

15、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