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环山风景道规划设计 王秀明摘要:指出了风景道作为集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公路旅游新模式已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厦门环山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其资源进行了归类评价分级,在此基础上对环山风景道进行了规划设计研究环山风景道全长约145.5km,根据景观特色分为6个区域:溪流景观带、山道景观带、人文景观带、农田景观带、水库景观带、滨海景观带对厦门环山风景道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理念、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旨在为厦门风景道的景观建设和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支持,同时为我国风景道建设,公路交通实现绿色、生态、低碳综合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风景道;规划设计;滨海城市;旅游资源:TU986:A :16749944(2017)150019061 引言风景道,主要是指一种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自然、旅游、文化、历史和考古等价值的景观道路[1],是融合了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的特殊有机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开敞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风景道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和水体空间的生态效益,形成安全、连续、宜人的城市绿色景观带。
同时将城市内部公园、绿地、近郊及远郊的森林公园、村落、风景名胜区等进行有效串联,形成“城市近郊远郊”一体化的生态、休闲的绿色走廊,让城市回归自然,满足居民对绿色空间、健康生活的需求风景道在国外,如北美、西欧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2]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国家风景道计划”以来,相关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3,4],涉及风景道的规划目的[5,6]、规划方法[7,8]、管理制度[9,10]等各个方面目前国内风景道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探索,主要是引入国外经验,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的理论改进和实践,在四川川九公路[11]、云南思小高速公路[12]、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景道[13]等旅游公路中得到了良好实践2010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提出了“全域厦门”的理念,即把厦门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为顺应“跨岛发展,全城5A” 战略,实现“岛内市民,岛外畅游”的目标,构建厦门市环山风景道,把岛外旅游资源整治和景点重组,完善厦门城市风景道体系有助于推动岛内向岛外发展的大旅游格局;有助于完善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森林网络,打响“国家森林城市”品牌;有助于实现山海联动,丰富美丽厦门多层级花园体系。
2 研究区概况2.1 基本概况厦门市风景道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环湾風景道、环山风景道、滨海风景道并以自驾游为基本定位,以风景观光道为骨架,以分布在公路两侧的城镇和景区为支撑点,形成岛外自驾旅游发展轴线,如图 1所示本项目为其中“环山风景道”,位于厦漳泉三市接壤地带,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越属于“厦漳泉”一小时都市圈中心区域,是大都市圈生态服务功能区的重要节点,是构建美丽厦门“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岛内外一体化”战略的一部分项目地区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 ℃,四季如春,气候宜人2.2 旅游资源分析通过对项目沿线道路的逐一踏查,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1)道路方面:现状道路部分为土路,路面凹凸不平,排水不畅;部分被村民用为晒谷场;部分过溪通道简陋且安全性差;部分转弯视距不良;部分道路纵坡过大;部分道路两侧未设置安全防护栏,道路标志、标线缺失2)景观方面:部分道路为村庄道路,与村庄房屋结合生硬;部分景观过于单一枯燥,容易视觉疲劳3)景观配套方面:缺少游憩、接待等相关服务设施;部分旅游资源需要整理、开发。
对项目沿线主要的83个景点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地文景观15个、水域风光18个、遗址遗迹20个、建筑与设施21个以及生物景观9个,景观类别及数量统计见表 1,地理区位见图 2综合来看,项目沿线资源单体体量较大,丰度较好;人文建筑景观较突出,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现状景观资源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资源种类重复性较强,分布较散乱等以上问题急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布设与细化设计,整理突出各片区独特性,打造系统的风景道景观特色,从而形成完善的风景道游览体系3 规划设计原则及理念3.1 规划设计原则本规划尊重原始地形,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重点考虑①与已规划建设路段衔接;②串联展示沿线重点景区,十大最美乡村及小城镇建设试点;③风景道与城市内部道路接驳,保证通达性和可进入性;④选取多景观类型,搭配起伏路段,提高驾乘乐趣;⑤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和景观提升3.2 规划设计理念本项目环山风景道规划根据以下理念理念(1):骨架生长以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山区10大生态廊道,使道路成为“绿色开发走廊”,成为跨四区,大范围的环绿色山林屏障带及旅游经济产业带理念(2):核点重组对沿线城镇、景区、风景资源等碎裂景观进行梳理重组,以线串点,以点带线,使分散的点状旅游景点转变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带状旅游资源体。
理念(3):脉络发散自骨架发散出数条支路,与支线景点相连,形成岛外旅游交通脉络,以线展面,使道路影响辐射到整个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理念(4):区内织网与岛外现有城市道路密结,使道路与四大新城连接,形成良好的通达性 理念(5):山海接驳:岛外环山风景道与岛内滨海风景道接驳,共同组成厦门城市风景道体系,完善厦门“山、海”两大旅游体验,构建蓝线、绿线协同发展的层级体系,打开美丽厦门“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新格局根据上述规划理念,最终形成如图3所示的环山风景道规划格局4 规划设计方案4.1 总体线路规划本项目路段全长约145.5 km,横跨翔安、同安、集美、海沧四区,其中翔安段48.4 km、同安段46.2 km、集美段31.5 km、海沧段19.4 km,具体位置分布如图 4所示项目建设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和景观提升,片区开发内的按旅游路标准建设,尽可能绕过村庄避免拆迁具体建设条件如表 2所示4.1.1 线路出入口设计岛外交通性干道网建设较完善,旅游路可达性好主要设置13个出入口,以便进行更为便捷的交通组织入口A窗东路——大嶝/岛内;B海翔大道——岛内/其他地区;C新324国道——岛内/其他地区;D大帽山路——新圩——岛内/其他地区;E新圩北路——新圩——岛内/其他地区;F671乡道——北外环路——岛内/其他地区;G同南公路——同安——岛内/其他地区;H206省道——同安——岛内/其他地区;I同莲路——同安——岛内/其他地区;J416县道——新324——岛内/其他地区;K新324——岛内/其他地区;L孚莲路——岛内/其他地区;M霞光路——马青路——岛内/其他地区。
线路出入口位置如图 5所示4.2 景观资源评价与分区重组在前文调查的基础上,对沿线主要景点进行评价,主要参照“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赋分评价最终得出 20个重要景点,62个次要景点及4个小城镇建设试点总体而言,选线穿越旅游资源密集区域,并串联区内重点景区,形成群落丰富、层次分明的旅游环线根据对研究路段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分析归类,结合沿线的景观资源,本设计将厦门市环山风景道分为6个区域(图6)4.2.1 “九溪曲流”溪流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21 km,以溪流景像为特色,突出九溪的特征,整治沿线河流景观,保持视线通达性,形成一带穿九溪、溪水迢迢的独特风貌主要景点有:九溪、吕塘(古厝)、厦大、香山风景区、大帽山、三角梅景区、大嶝岛、出米岩等4.2.2 “林海迂回”山道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24 km,充分利用现有蜿蜒盘旋的山路,在山川夹抱下,迂回于高挺的树林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山地驾驶的趣味与快乐,打造另类的游览体验主要景点有:盘山公路、曾溪水库、山地、峡谷、村庄、农田,以及错落有致的古厝群,展现厦门的历史积淀4.2.3 “竹壩风情”人文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21 km,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结合竹坝景区,东南亚人文风情为特点,营造浓郁民俗风情景观带。
主要景点有:竹坝农场南洋休闲度假区、竹坝水库、北辰山等4.2.4 “诗画田园”农田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20 km,基于诗画田园的特色,营造农田景观带,农田的大面积浮现,给行驶中的游客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及饱满的画面感,尽显乡野风貌主要景点有:荏畲景区、云埔村、莲花山森林公园以及蔗内油菜花田、茶园、澳溪草场、丽田园农庄等景观4.2.5 “珠连清碧”水库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31 km,营造坝上公路,旅游者穿梭于水库群中,将山与水尽收眼底,将行车视野推向极致主要景点有:括石兜水库、塔山边水库、许庄、白虎岩山、山口庙、双龙潭以及灌口小城镇等4.2.6 “海瞰东望”滨海景观带该景观带全长25 km,沿途滨海景观,自山上俯瞰东望,大海及厦门本岛忽隐忽现,与厦门本岛衔接,形成豁然开朗的视觉体验主要景点有:灌口汽车城、东孚小城镇建设、日月谷温泉、石室禅寺、新垵古厝等4.3 驾乘体验规划4.3.1 线路景观序列划分根据道路周边旅游资源分布及其特点,将整个线路分为景观特色带、景观过渡段和景观支线,使长达百公里的风景道路张弛有度,在降低游客驾驶疲劳的同时,能感受到旅程的愉悦,景观序列划分如图 7所示4.3.2 线路道路环境划分旅游路线路选择考虑了各种景观类型搭配,不同的路线范围营造风格各异的路侧景观,使得整个线路景观丰富多彩,特色各异。
同时注意道路和陆路侧景观的相互协调,尽可能展现原始风貌,降低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影响表 3为厦门环山风景道线路环境划分,图 8为其地理位置4.3.3 线路道路起伏分布旅游路线路选择考虑了道路平坡路段与起伏路段适当搭配,使驾驶者感受到路线的流畅以及节奏感,提高驾乘乐趣表 4为路线起伏分布长度及比例,图 9为路线起伏空间分布4.4 服务设施规划将集散中心与观景点相结合,于主干道选择视野较好的开阔地每隔20~30 km设置一级集散中心,作为骨干节点,提供综合服务于主线、支线交叉点设置二级集散点,作为配套辅助,图10为游憩设施沿环山风景道位置分布5 结语厦门市环山风景道选线是基于对厦门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类基础上进行的,选线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特色显著,完善了厦门“山、海”两大旅游体验,构建蓝线、绿线协同发展的层级体系,打开美丽厦门“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新格局但现存道路和观景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缺陷,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本研究结合目前国内外风景道的开发经验,将研究路段的风景道规划与公路沿线和终极目标地的旅游资源连动开发,打造具有厦门海滨城市文化特色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环山风景道 我國国土广袤,各地风景资源、人文遗产、地域类型各异,地区所拥有的森林、海域、公园、湿地、村庄等条件不同,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展针对城市类型的风景道选线研究,在分析公路沿线景观分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对沿线景观的植物配置、观景设施规划、旅游辅助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索。
另一方面,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研究也十分薄弱因此,积极开展不同类型风景道如山地、滨水、滨海、乡村、遗产、草原等评估研究工作,构建中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有利于风景道规划、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在积极探讨和发现中国风景道特定的理论与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尝试从而实现在学术研究上积极推动国际化双向交流,在风景道建设上给予理论支持和技术保证参考文献:[1]余 青,樊 欣.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5):91~95.[2]余 青,吴必虎,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