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6489861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以下简称三楼)。千百年来,它们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卓然的创作舞台。(一)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岳阳楼和滕王阁傍于洞庭、鄱阳两大淡水湖,黄鹤楼下临长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的山水胜地。文人沿江往还,驻足三楼,登临览胜,吟诗作文,自然而然。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

2、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长江流域的人口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天地里,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也是理所当然。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传说中的“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绝琴谢知音”等故事,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把这种文化渊流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蜀魏吴之间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是在这里展开的。这些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

3、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就开始了,但是,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汉末王璨,偶登当阳城楼,作著名的登楼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借景抒情开拓了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南朝颜延之,刘义隆等人,纷纷有登楼之作。诗人们就登楼所见,联类无穷,得意者忘形,离乱者思乡,忧国者洒泪,厌世者欲仙,都在这高耸凌空、四望八极的楼阁中表现出来。三楼诗文创作之所以这么兴盛,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文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二)三楼诗文中那些传颂古今的名篇,早已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

4、呢?从三楼诗文的总体来看,诗人们作为主体,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客体山水与楼阁,以寻求适合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艺术手法。他们有的侧重再现山水的气象,有的看重描绘楼阁的意态,有的则融山水与楼阁为一体,借以展示客观世界所蕴藏的美的魅力。三楼诗文写山水,着力表现它的博大、高远、壮阔,甚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渲染一种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纳星辰、摇河汉而震斗牛的气势,以“地缺湖水补,天高眼界宽”的胸襟和笔力,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这时,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山水画卷了,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

5、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古语云:“登高望远。”可见欣赏天地万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壮阔,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远和楼阁之高都是美,但两者又互为依存,互相衬托。因此,三楼诗文写楼阁,都着力描绘它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显出一种凌空欲飞的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

6、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笔下的岳阳楼,不就是“天上人间”的缥缈仙楼吗?那么三楼诗文中的这种山水美和楼阁美,是不是最美的呢?不是。山水和楼阁这两个客体之美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才变艺术和精神之美的,因此,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这就包括了诸如屈原、贾谊、王勃、李白、范仲淹等在这个地域生活或与三楼关系密切的杰出人物。明人郭奎为滕王阁写的西江第一楼记云:“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楼不自美,因人而美。”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领悟这一点,方可以全面认识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三)如上所述,

7、三楼诗文不仅美在山水,美在楼阁,更美在人。而人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登楼赋,天下兴亡,国家治乱,都会感慨系之。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正在这里。明方孝孺在黄鹤楼诗卷序中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兴废,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楼阁因治乱而兴废,反映在诗里,自然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此其一。其二,兵燹(xin野火)战乱,国破家亡,政治腐败,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他们登楼感慨,非止一端,这也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因此,三楼诗文是历史的一面曲折的镜子。以宋史为例,处在内忧外患中的赵宋统治集团,党派斗争一直接连不断,不论哪一派得势,都竭尽全力打击和排挤另一派。北宋时的范仲

8、淹、滕子京、黄庭坚等,都是在政治斗争中遭贬在外而与三楼结缘的。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腾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劝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三次遭贬的人物,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写来劝导滕子京的,还不如说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黄庭坚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的人物。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史中伤罪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东归,经岳阳,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大有死里逃生之感,

9、表现了北宋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残酷。三楼诗文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优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是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民族传。三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不但涉及诗文,也涉及传说、戏曲和小说,尽管后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同诗文相比,但它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三楼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它们时代相传,屡废屡兴,至今,振奋民族精神,绝不是偶然的。(取材于陈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有删改)1、 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 经过碧波浩淼的三楼胜地,人们自然会驻足停留,登临览胜。.

10、B. 在繁荣富足的天地,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理所当然。C. 三国时期,长江两岸地区曾经展开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D. 触景生情,登楼感赋,这一文学传统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2) 文章分别从 , , , 等四方面说明了有关三楼的诗文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每空4字以内)(4分)2、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1)请在处,填写相应的诗文。(4分)(2)结合文章,分条概述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6分)3、阅读第(三)节,结合(一)(二)节,回答问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楼阁因治乱而兴废,被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自然使后人认识了历史。B. 作者认为,范仲淹劝滕子京“不以物

11、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经验的总结。C. 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D. 范仲淹、黄庭坚等人的登楼作品,抒发了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感慨。(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楼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登楼览胜,吟诗作赋。B. 三楼诗文的作者,总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适宜的艺术手法,展示客观世界蕴藏的美。C. 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都会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D. 关于三楼的诗文、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奋民族精神。参考答案:1(1) D。(2)地域(地理位置)、历史(经

12、济发展)、文化(文化渊源)、文学(文学传统)2(1)孤帆远影碧空尽落霞与孤鹜齐飞飞阁流丹先天下之忧而忧(2)将自然万物之大美化为艺术美,将宽广无限的山水图画浓缩于尺幅之中。答案要点:自然之大美(山水的特色:博大、高远、壮阔也可),艺术加工。都表现楼阁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答案要点:楼阁之高耸(楼阁的特色:峥嵘、崔嵬、缥缈也可),精神。山水和楼阁通过人才变为艺术和精神之美的,美在人的艺术创造力。答题要点:人的艺术创造力3(1)C。(2)C。1(1)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2) 从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分析出答案。如“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

13、、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2(1)此四处为识记,所以应该熟背诗歌。(2)第二节解答“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这两个问题的,所以解答本题应概括后面各自然段的大意,再组织答案。关键的信息如“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

14、象之外”,“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3(1) “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错,应为“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2)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在于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7分)渐渐消散的炊烟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

15、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