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

上传人:石磨 文档编号:245966196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轮历史复习通史复习建构古代中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复习建构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古代中国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时空框架】夏 约前2070年-约前1600 商 约前1600-约前1046 西周 约前1046-前771年春秋 前770-前476年 战国 前476-前221年【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地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

2、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4)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2)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农经济形成。(3)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4)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

3、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重点解析】1、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目的、受封者、诸侯受封的权力和义务、主要封国、影响和崩溃宗法制:目的、特点、大宗和小宗的概念、作用和影响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

4、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

5、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点: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4)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5)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7)生产模式:精耕细作。(8)耕作方式:铁犁牛耕。(9)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4、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冶铁业: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先秦时期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7、。5、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3)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学派代表基本主张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根本;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李悝在魏国

8、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4)意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9、,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专题二 秦汉时期【时空框架】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经历秦、西汉、王莽新、东汉四个朝代秦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宰。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并初步发展。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

10、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汉朝在经济上有了大发展。农业方面:铁农具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耦犁,耧车等。手工业方面:杜诗发明水排,我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出现青瓷制造技术;丝织业发展并大量外销。商业方面: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等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对外贸易发展,开通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西汉发明了

11、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汉朝文学成就是汉赋。绘画艺术有所发展。【重点解析】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制度(1)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3)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郡县制(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

12、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影响:增强了秦朝的国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秦的暴政导致了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13、,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国,郡国二制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形政区划由郡县两极转变为州、郡、县三级。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汉武帝全

14、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一方面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一方面兴办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也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时空框架】朝代变迁:三国两晋南北朝

15、:220-589年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 宋、辽、夏 金:960-1234 元:1206-1271-1368【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农业:曲辕犁,均田制实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唐朝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商业:唐长安设有东西两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时间和空间);草市夜市较前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出现柜坊和飞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