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586367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广东省河源市义合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走近芦苇陈所巨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你这样做了

2、,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

3、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身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的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

4、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

5、事情。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选自品味书香15、 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一句中的“我”应如何理解?(4分)16、 阅读文章第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3分)(2)芦苇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质的

6、”东西是什么?(3分)17、 选文在抒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作者写泥土的用意是什么。(5分)18、本文结尾提到芦苇笋尖的新生和苍老芦苇的倒下,意在向人们说明什么?请联系实际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5、这个“我”是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守住了自己善的本质的我。(经过自我解脱,自我净化2分,守住自我本质2分)16、(1)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的外在形象。(答出征服,改变2分,共3分)(2)芦苇生命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是生命的顽强。(3分,意思相同即可)18、文章意在说明岁月和生活的磨难能够改变生命的外在表现,却很难改变生命的本质。(3分,意思相同即

7、可)。作简要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略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

8、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文章讲到地下的煤是为了说明用“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是为了说明 (15字以内)文中“吝啬”一词是有针对性的,它针对的是(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强调无休止地往外送的不可能,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当亡国奴。 沦为亡国奴的悲愤与可怜。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解析:要理解“煤”的象征义、比喻义。注意超出规定字数要酌情扣分。“吝啬”跟“大方”相反,由此可以找出相照应的原句。“吝啬”本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是贬词褒用,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9、列小题。无人捡拾的柴禾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

10、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

11、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

12、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

13、,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B. 家里、学校过冬的时

14、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C. 文章第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D. 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5. 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参考答案:4. D 5. 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禾,自然起笔,引出下文。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

15、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6. 标题“无人拣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暧,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喟。【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本题D项“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错误,不是反问,而是疑问;“遗憾和痛心”错误,情感分析有误,用词过重,应是“失落感”。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题干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该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第一节就一句话“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内容上主要就是点名了写作对象“柴禾”,“映现在脑子里”说明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结构上结合开头段落的作用来回答,如引出下文对柴禾以及孩子拣拾柴禾的事件的描写。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分析,不可泛泛而谈。【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定要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