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5863123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六都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李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引领的“微”风暴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

2、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艺术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等微艺术,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

3、它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首先,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不同的民众,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

4、我的艺术审美表达;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同时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些许别样的底层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手法,有利于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再次,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一方面,他们可以摆脱专业艺术创作的诸多条框与教条的束缚,无须顾及所谓的创作忌讳,纯粹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已有的艺术认知出发“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可以轻松收集诸种创作素材,自如地将艺术灵感转化为带有鲜明自我

5、印记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使他们的微艺术作品视角颇为独特,主题也异常丰富,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较高的切合度。(光明日报2015年4月29日,有删节)1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A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文化逻辑。B“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C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和方法变得简便易行。D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2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微艺术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追求所

6、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B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但主要是由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艺术转变为艺术创作者。C微艺术创作有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使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D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新型的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的审美文化逻辑,正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B在微时代,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被改变和重塑,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流程与秩序被颠覆,艺术审

7、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也愈来愈高。C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D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其作品视角不够独特,主题不够丰富,与现实生活的切合度不高。参考答案:1.D 这不是微文化勃兴的条件,而是具体表现。2.C A项,原文中说“鲜少追求”;B项,“主要”错误,原文是“更多的是”;D项,主动与被动颠倒。3.D 肯定非草根群体的创作特点,并不等于说专门艺术从业者不具备这样的特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

8、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的学问。然而,很多人做文学批评,缺少对作家整体性把握。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评论,但如果不研究他的散文,对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如果不能整体性把握一个作家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把文学批评做好。批评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文章所涉及的很多作品,你也许没有读过,但是他的批评文章也具有独立价值。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你会发现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批评家与作家

9、之间的通信也可当作批评文字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李健吾认为,批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而最好的批评是既不溢美,也不苛责,“不诽谤,不攻讦,不应征”,维护批评尊严,不以贬低写作者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有与写作者对话的态度。所以,李健吾的批评是艺术的,语言是真诚敦厚的,他要年轻人都记住考勒几的忠告:“就其缺点来评判任何事物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的努力应是去发现事物的优点。”即为寻美的批评实践,显然更具建设性和创造性。李长之也认为,一个批评家要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批评,首先要有理解力,其次要有褒贬,再次要提出正面主张。可是,现在批评界最活跃的精神,

10、更多是一种“愤”,以否定为能事。由“愤”而流于尖酸刻薄、耍小聪明者,也不在少数。古人写文章,重典雅、讲体统,现在这些似乎都可以不要了。牟宗三说,“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因此,写文学批评应心胸坦荡,存肯定之心,张扬一种生命理想,才能不伤文学,也不伤自己。批评不仅要呈现一个有体温的价值世界,同时也要创造一种新的批评语言,那种“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的语言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

11、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理想的文学批评,正是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的结合。(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因此,它是文学领域里理论研究的基础。B. 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视批评为寻美实践。C. 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坦荡的心胸和存肯定之心的素养,还要能够张扬生命理想。D. 文学批评的语言,应该优美、准确,充满生命感悟,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提到批评家与批评家、

12、作家间的书信,意在强调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B. 文章先指出文学批评的基础性地位,再针对批评中的问题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C. 文章以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为立论的前提,重点论述批评的整体把握、文体意识等。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文学批评的理想状态,意在引导文学批评健康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作家的理解才可能是完整的。B. 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所批评的作家、作品,还要提升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C. 文体意识可能会催生艺术感觉、宽阔视野、通达学识和优美表达相结合的文学批评。D. 如果文学批评不再“尖酸刻薄

13、、耍小聪明”,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参考答案:1. C 2. A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文学批评只针对未定论的作品展开”错,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选项遗漏了“往往”和“具体”这两个词语。B项,“考勒几与李长之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发现作品的优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李长之主张“要有褒贬”。D项,“不可卖弄学问炫耀文采”错,文章倒数

14、第二段说的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故选C。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意在强调

15、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错误,从文中来看,引述这个论据,是论述文学评论“还应有文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认识到批评文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选项对论据的作用分析有误。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错,“批评就会公正客观,受到作家的欢迎”需要许多因素,不是仅仅“不再尖酸刻薄、耍小聪明”就可以的。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D。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传

16、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