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5818083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华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

2、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

3、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卷入到城市的交易网络中,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

4、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政府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对“城市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就是让乡村人口集中到城市

5、居住。B城市化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现代公共品。C城市化就是引导人们向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D城市化就是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D政府只有积极推进城市化,才能解决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农民

6、工返乡问题。参考答案:12B B.见第四段。A.见第一段,“城市化”不等同于简单的“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C.见第六段,科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应是让人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由的选择生存方式;D.“只在”绝对化,说法不全面。13C “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不能证明“现代文明”向乡村的扩展。14D 见第一段,此说法与文意相悖2.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应用广泛的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

7、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是指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其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亲子代遗传物质理论上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二是经克隆可产生大量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即可形成个体群或细胞群。在现代生物学中,克隆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由于克隆技术具有以上两个特征,故它与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也使它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面临着曰益严峻的人口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粮食的增长和资源的利用都是有极限的,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曰益尖锐的问题和矛盾提供

8、了无限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将引起工农业生产的革命,使工业和农业的区分不再明显。首先,传统农业是一种种植业,它离不开土地和阳光,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可以在无需土壤和阳光的工厂里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产品。利用植物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就可以生产这些化合物。目前,通过单细胞培养生产蛋白质已获成功;利用植物生产塑料,可弥补可能出现的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短缺。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把生产塑料的基因转入拟南芥中,使其成了生物塑料工厂。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可能考虑大规模种植这种植物

9、以节约石油。其次,传统工业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生产所需产品,效率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制造出过去难以制造的物品,如一些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少,过去用动物垂体提炼激素,收效甚微,用分子克隆技术把生产激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里,再把大肠杆菌放入发酵罐中克隆增殖,然后从培养的细菌中分离出激素来。利用此方法,我国已能生产干扰素、白介素_2、乙肝疫苗、狂犬疫苗、胰岛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再次,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域;培养动物的优良种系,如培养一些产奶量高,奶中富含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乳牛,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

10、要。6. 对克隆技术的应用,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利用植物生产塑料,这样可以达到节约石油的目的。B. 将引起农业生产的变革,使传统农业生产也可以像工业生产那样,在工厂里进行。C可以无需土壤和阳光,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产品。D. 能够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从而来提高农作物产量。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克隆的主要特征有二种:一是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二是经克隆可以形成大量个体群和细胞群。B.因为克隆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它开始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C克隆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世界日益严峻的很多问题,比如:人口问题、人类的生存、健康问题、粮食问题等。

11、D.克隆等生物技术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将会引起工农业生产革命,而农业和工业将很难再有明显区分。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通过培养单细胞而生产蛋白质,是克隆技术实际应用的成果之一。B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的奶牛,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C利用克隆技术可以使植物生产出塑料,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种植这种植物。D克隆技术是一种在人工条件下进行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参考答案:6.C 参见第3段第二、三行。原文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7.DA偷换概念。参见第1段第四、五行 。文中说:二是经克隆可产生大量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即可形成个体群或细胞群,

12、“或 ”是选择关系 而“和”是并列关系。B 强加因果。参见第1段后三行。原文是说克隆技术的两个特征“使它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 “克隆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不是“它开始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的原因。C 变未然为已然。参见第2段第二、三行。 文中说: 为解决这些曰益尖锐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无限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只是提供可能而已)8.C 变不确定为确定。参见第3段最后一句。 文中说“有可能考虑”,而不是“都在”。略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陆谷孙:“绅”之风流,“士”之风骨“你的名字不但会活在你的亲人们

13、中间,更会在你的同仁心中和读者心中活得同英汉大词典一样长久。”1991年,英汉大词典编写组成员之一的乔艾宓猝死,陆谷孙在追悼词中这样说。 时隔25年,说这话的人也走了。2016年7月28日下午1时39分,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与世长辞。 是时,上海雷声轰烈,暴雨如注。陆谷孙30岁与词典结缘。此后21载,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先后出版,成就一世泰山北斗的盛名。1970年,陆谷孙进入新英汉词典编写组。埋首五年,跟随葛传、林同济先生,顶着催逼和监督的压力“曲线救书”,提高词典的实用性。初版即赢得热烈反响。1986年,他接受任命,成为英汉大词典主编,当场立下军令状:编完词典之前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写书

14、。拿着一叠草稿,他跑去北京跟许国璋、王佐良等老一辈大师们汇报。1991年,历时十几年编纂的英汉大词典出版,在查得率和收词量上成绩斐然,被香港学者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 新千年伊始,他又将心力投入了中华汉英大词典。 不同于英汉大词典,这一次没有专业团队,所有参编人员全是兼职,聚散无常,唯有陆谷孙坚守阵地,倍加沥血呕心。在一篇名为关于生和死的思考的文章中,陆谷孙写道:“我常想,英汉大词典当然是我们大家所钟爱的精神产儿,但与此同时又好像是一种物化了的巨大的吞噬力量,无情地消耗着我们的心血乃至生命。既然是一项事业,它就要求牺牲”这似乎也成了中华汉英大词典和他自己的写照。英汉大词典的出版,陪同朱

15、镕基访问香港时与时任港督互背莎士比亚名句,使陆先生的社会影响力大增。1991年评奖,有四个头衔非要给他不可,最后他推了三个,勉强拿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劳动总归还是劳动了的,不算太亏心,别的都太虚。在复旦,陆先生开设的“英美散文”课,教室常常座无虚席。 在学生眼中,这位复旦英语系的传奇人物是“校宝”之一:既符合“象牙塔内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形象,又毫不古板,反倒风趣、时髦、有活力。在课堂上,他声如洪钟,健谈投入,思维敏捷,会讲流行的词语,开俏皮的玩笑,然后自己也笑起来。 英文系年年盛传“陆爷爷要退休”的流言,却年年抵不过学生请求他继续开课的高涨呼声。 “最后一届”带了一年又一年,直到2014年患了中风,他才真正离开了课堂。 2012年,复旦学生票选“复旦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名列榜首。他说:“我一生中得过不少奖,但这次是给我喜悦最多,让我最感动的一次。”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者甚众。校车上从起点到终点,老师们多在谈论股票,沉下心来编词典的陆谷孙,大概也多多少少有些孤独。 及至晚年,他开微博、玩微信,从未在技术上落后于时代。对网络文化也持包容开放态度,甚至还收罗不少网络用语进入词典。2016年8 月1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外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群延伸到大厅门口,大厅内外的墙边摆满白色玫瑰和百合花花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