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19)

上传人:鑫** 文档编号:245737603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教学设计(19)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戏》教学设计(19)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戏》教学设计(19)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戏》教学设计(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教学设计(1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戏教学设计(19) (五)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这样几点: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情景结合,借景抒情;结合语言和行动、确切地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活动。这些特点,分析课文时都已经学过了,课后再好好体会。三课堂练习。(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诚然(实在)潺潺(流水声)弥散(满、遍)渴睡(迫切地希望)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皎洁(洁白)(二)用下列单音词组成同义双音词:倘(若)伴(侣)邀(请)(舟)楫懈(怠)(三)把下列书面语言改成口头言:大抵(大概)不惮(不怕)伊(他、她)委实(确实)惹眼(显眼)漂渺(隐隐约约)四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记事为主,但一定要把与事有关的

2、人写好;(2)事情的发生、经过、结尾要写清楚,重在经过上,要写得比较具体(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儿童的心理特征。 教学目标: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教学难点:片段精读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课前组织教学: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导入(1分钟):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

3、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破题(4分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

4、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默读(15分钟)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练习(15分钟)(板书):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一、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

5、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