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45728589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5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古代诗歌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0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

2、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1.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和韵律。(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

3、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3.读懂古诗大意。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预设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

4、,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设问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预

5、设 时空角度(天、地)。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设问3: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1)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登上这座古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2)天地茫茫、岁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遇,

6、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设问4: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预设 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师小结:登幽州台歌通过宏大的事物来衬托人的孤单渺小,表现诗人的孤独、悲伤之情,进而产生生命短暂、人生有限的思考。这首哲理诗,采用融理入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大有“汉魏风骨”。【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志,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学习如何鉴

7、赏分析融理入情的哲理诗,从而深刻理解诗歌内涵。望岳一、导入新课师:有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板书文题)【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导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

8、、诵读经典,感受诗韵1.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和韵律。(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句式方面看,五言古诗一般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本诗的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读懂古诗大意。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预设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

9、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五言古诗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设问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预设 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设问2:诗题叫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字,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

10、象?预设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颔联: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颈联:望到了泰山中云涌云翻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尾联:想象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上泰山顶峰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串,“望”字是全诗的线索。设问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预设 钟“钟”是聚集之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出泰山风景的神奇秀丽。割“割”字化静为动

11、,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设问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尾联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预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不但能望得远,而且可以俯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设问5: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预设 我们

12、可以看到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师小结:望岳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歌内涵,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进一步明确诗人的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登飞来峰一、导入新课师: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

13、,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刚学过的古诗导入,既能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的“登高”诗的学习当中。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诵读经典,感受诗韵1.读准字音。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和韵律。(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读懂古诗大意。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

14、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预设 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绝句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的情志做铺垫。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设问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预设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

15、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设问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预设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设问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预设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指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设问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预设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设问5: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预设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