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

上传人:151****513 文档编号:245556679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迫切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从七例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看转变司法观念的迫切性2004年3月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 通报了七起在原审中已判为死刑或死缓,而经被告人上诉或申诉后被改判为无罪的典 型案件。从改判的原因看,都是因对认定案 件基本事实的证据出现偏差或证据不充分 而引起,充分暴露了办案人员在执法观念、 执法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透过案件本身,剖 析造成“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并引 以为戒,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改 变执法作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七起案件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 题这七起案件分别是黑龙江省杨方忠故 意杀人案、海南省黄亚全、黄圣玉抢劫案, 广西覃俊虎、兰永奎抢劫、故意杀人

2、案,这 三起案件均是犯罪事实不是被判刑的被告 人所为,是在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后才得 以纠正,属张冠李戴的冤案;而甘肃省出租 车司机荆爱国因运输毒品案则是侦查人员 为破案而设置圈套、蓄意制造的假案;另外, 辽宁李化伟故意杀人案、重庆童立民故意杀 人案、云南孙万刚故意杀人案则是证据不足, 无法认定犯罪事实即被告人所为而判无罪 的错案。这七起案件被改判后,分析原审之所以 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据,发现办案人员在证据 的采用上存在以下问题1、将被告人的供述作为据以认定案件 事实的主要证据。这七起案件中有五起是被 告人曾经作过有罪供述,虽时供时翻,或前 后矛盾,但在原审中均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 主要证据被采纳

3、。2、忽视证据之间的疑点,没有做到“排 除合理怀疑”。对于证据中或证据间存在明 显不符合常理或互相矛盾的疑点,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而忽略,如在覃俊虎、兰永奎抢劫、 故意杀人案中,现场勘查提取的物证中,有两只分别为41、42码的皮鞋,经辩认41码 的鞋是被害人的,另一只 42码的鞋是嫌疑 人的,而二被告人穿的鞋只有 38、39码,矛盾比较明显,但未引起重视。3、被告人的无罪辩解未被合理排除。如在黄亚全、黄圣玉抢劫案中,二被告人均辩解称:他们没有参与作案,当天下午 5点 至10点一直在黄道军家帮忙做菜,一起吃 饭,并提供了多位证人。而侦查机关只是简 单询问了其中的两个, 而没有对其他证人调 查取证,

4、导致所认定的犯罪事实与无罪辩解 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的排除。4、证据收集不到位,导致证据缺失, 形不成证据链。在第一次讯问中或初次勘验 现场时,工作不到位,收集证据不全面,导 致证据灭失,形不成完整的证据索链,最终因证据不足而导致无罪判决。如在李化伟故 怠杀人案中,对现场提取的凶器没有做指纹 鉴定,对于提取的足迹也未鉴定属于何人, 法医也没有鉴定出被害人死亡的具体时间, 对李化伟作有罪供述时没有用音像设备加 以固定,所以在言词证据出现变化后,无法 用物证、鉴定结论等来印证,形不成完整的 证据链条,导致无罪判决。5、刑讯逼供、指供诱供形成的“非法 证据”、“瑕疵证据”影响了证据的证明力。

5、除荆爱国运输毒品案是公安机关人为制造 的典型假案外,其他案件在证据搜集中,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刑讯逼供、指供诱供现象, 甚至在笔录中有侦查人员代为签名,这样靠 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降低了证据的证明力。二、产生错案的思想根源通过对这七起错案产生的具体原因分 析,发现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陈旧,没有严 格按现代司法理念办案,是导致错案产生的 主要思想根源,这种陈旧的执法观念主要表 现在1、重打击轻保护的执法观念根深蒂固。这七起案件均有被害人死亡或被告人有被 判处死刑的法定情节,应当说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是刑法打击的重点,坚持从严惩 处的方针是必要的,但是正因为后果严重, 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极刑,一旦铸

6、成错案,后 果无法挽回。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犯罪一贯 提倡要从严惩处,特别是社会治安形式恶化 时,便人为地开展“严打”斗争,以突击办 案的方式开展大规模地清理,甚至下达办案指标,将可立可不立的坚决立案,可捕可不 捕的一律逮捕,能重判的绝不轻判。在这种 思想指导下,对犯罪嫌疑人一味强调打击, 忽视对于犯罪嫌疑人正当权利的保护。虽然在“严打,,斗争中,绝大多数案件是正确的, 但是个别的错误却能导致一个人、一个家庭 长期的不幸,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 种重打击轻保护的执法观念有违司法公正 的主题,与重视人权,保护人权的现代法治 精神不相符。2、“有罪推定”、“先入为主”的思 想严重。办案人员对执法

7、人员总是持有一种 先入为主的固有观念,将犯罪嫌疑人的“嫌 疑”理所当然的认作“犯罪行为”,只注重收集有罪证据,不注意收集无罪证据,把翻 供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片面认为是狡 猾抵赖的表现。如覃俊虎、兰永奎抢劫、故 意杀人一案,只因两人都是刑满释放人员, 办案人员先入为主,认为被告人有前科,再 次犯罪的嫌疑就大,因此,尽管被告人翻供, 承办人仍然内心确信此案就是两被告人所 为,不惜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那些有 前科,在群众心目中经常做坏事的人,一旦 有案件发生,他们往往就是被怀疑目标,所 以在破案中就是以人寻证, 先设想某个人犯 了罪,再去搜集他有罪证据,而不是以证寻 人,用案件本身的证据锁

8、定犯罪嫌疑人。3、“口供是证据之主”的错误观念依然存在。很多案件都涉及到办案人员刑讯逼 供,一旦犯罪嫌疑人不按办案人所设想的供 述,办案人员就认为犯罪嫌疑人欺骗自己, 从而对犯罪嫌疑人大加惩罚,直到犯罪嫌疑 人按办案人员的要求和目的供述为止,这种刑讯逼供、暴力执法现象充分暴露了办案人员自己对于案件本身证据的不确信, 非得到 犯罪嫌疑人自认有罪,才能认为证据已充分。4、经验主义代替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有些办案人员办案只是凭经验,对案件往往 只是进行粗略的审查, 而忽视对案件细节的 分析,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 现了案件中存在的疑点,也没有进行认真、 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而加以排除。三、树

9、立正确的司法理念,保证公正 公平执法这七起死刑改判无罪的案件的教训是 深刻的,充分暴露和反映了我们执法人员在 执法观念、执法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 当从错案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树立符合 现代法制精神的新型司法理念, 改进工作作 风,切实承担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 职责。一是要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 的思想。打击犯罪是司法机关的重要职责, 而打击犯罪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保护人民,特别是宪法修正案将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我们应当对于被害人、被告人的权利一视同仁,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一定要牢记“一要坚决、 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理解“错放 只是一个错误,错判可能是两个错误”的深 刻含义,决

10、不能在破案压力大、难以交待的 情况下,冤枉无辜,推卸责任。“宁可错放 十个,不可错判一个”,这句英国谚语在我 们国家真正得到实现,重要的是人们要更新 观念,司法机关真正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做到办案不忘稳定,打击不忘保护,树立大 局观念、人权意识。二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 原则。只有程序合法,才能保证实体的正确, 没有公正的程序,就无法取得客观的实体。要树立文明执法、严格依法办案的意识,把 查明案件真相与遵守办案程序联系起来,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绝不搞刑讯 逼供等非法取证,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 讼权利O三是要用“无罪推定”代替“有罪推 定”的执法观念。虽然刑事诉讼法确定了无

11、 罪推定的基本原则,但是办案人员先入为主 的思想往往使办案中先认为嫌疑人有罪,再去收集证据。无罪推定原则要求我们对于犯 罪嫌疑人只能认为其有嫌疑,而是否真的有 罪或者无罪只有在彻底、全面地取得证据后 才能认定。要正确对待被告人翻供现象,特 别是要注意充分听取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见,充分重视无罪辩解,切实做到 排除合理怀疑,疑罪从无。四要以新的理念改革刑事证据制度。未来的刑事证据制度要以人权、秩序、公正、 真实、效率为基本理念。刑事诉讼要以人为 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刑事证据法制追求的 基本目标,在刑事证据制度方面应确立无罪 推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沉默权、 律师询问在场权、禁止双重危险等原则与规 则。惩治犯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手 段,在刑事证据制度中设定强制措施,特殊 侦查手段是必要的,但是惩治犯罪不得以侵 犯人权为代价,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 遵循授权原则、比例原则和适当原则。在刑 事证据的证明标准上,仍应坚持以客观真实 为基础,同时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 侦查人员要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努力实现 证据的真实性。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努力 提高诉讼效率,不因片面追求效率而损害司 法的公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