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245511343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及说课稿-初中物理内能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教上人(A+版-Applicable Achives)一、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过程G导入方案一:创设情境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

2、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推进一、扩散现象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

3、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网Z&G&G&K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4、来源:学.科.网Z.G.G.K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二、分子间的作用力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课堂小结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6、的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板书设计一、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G|k|B|1.c|O|m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教学过程导入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G|k|B|1.c|O|m

7、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推进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GGKb1.Com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

8、,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G_k_b_1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总结:GkB决定因素G温度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9、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体积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种类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结构不同,在温度相同时,它们的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不同二、怎么改变物体的内能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主要介绍用

10、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 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学过,但时间相隔已经很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并通过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传导;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是热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不同点是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传递,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流动传热,辐射不需

11、要媒介,热直接射出去。(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事例。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丰富感性认识。不仅要求学生描述实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了,内能减少了,减少的内能哪里去了?低温物体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增加的内能哪里来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即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学生明确了这些,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能量转化与

12、守恒定律。课堂小结1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势能和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温度变化,内能也会变化。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4热量的概念。G5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6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板书设计二、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三、比热容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G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过程导入G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

13、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

14、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分析与论证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二、比热容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om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

15、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三、热量的计算展示问题1: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J。展示问题2: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Ww.GKb1.coM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J8.4103J。展示问题3: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J4.2105J。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