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座右铭崔瑗]座右铭崔瑗朗读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96KB
约7页
文档ID:245442145
[座右铭崔瑗]座右铭崔瑗朗读_第1页
1/7

[座右铭崔瑗]座右铭崔瑗朗读或许大家不知道崔媛是谁,不过大家确定听过座右铭崔媛就有一首很出名的座右铭欢迎观赏座右铭崔瑗   座右铭崔瑗   安平崔氏之--   崔瑗座右铭   统筹/执笔 记者:刘学斤(2007-07-29 01:25:19)   座右铭的独创者是谁?   以书法家名世的崔瑗像父亲崔骃一样,“虽先尽心于贵戚,而能终之以居正”,在安平崔氏家族同样为承前启后者   一、座右铭   父亲崔骃走那年,崔瑗虚岁才只有15岁   他不是家中长子,上面还有个哥哥崔章,但父亲生前好像对他寄予了更多期望   “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子玉是崔瑗的字,以子承父业的标准衡量崔瑗,崔骃也倾向于这个儿子   可是天不假年,他没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即撒手人寰   没有父亲的照护,少年崔瑗早早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人生年少时便独自担当起人生风雨之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是幸还是不幸?这从来是个一言难尽的千古难题   18岁出门远行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头的作家余华写出的小说,一世纪的时候,18岁的崔瑗出门远行了,他远行来到洛阳,投奔六十多岁的贾逵门下   贾逵跟崔骃同辈,“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他从小是块读书的料儿,浸润其间,“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汉明帝时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汉章帝时“学者皆欣欣艳羡焉”,汉和帝时“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游学京师,能得到这样一位“不修小节”然而“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的三朝老人观赏善待指教,崔瑗学业精进   “明天官、历书、京房易传、六日七分”,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有谆谆教导的良师诲育不倦,有惺惺惜惺惺的益友朝夕相伴,这段不同寻常可以敬爱的学习经验打开了崔瑗深化相识社会和世界的一扇窗户,也为他的人生积累下一笔极具蕴涵的财宝   马融小他1岁,“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张衡和他同岁,文章写得美丽,又通贯六艺,无骄尚之情,不慕当世   两个人后来都成为学界榜样中国傲慢,假如没有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在崔瑗脚下铺绽开的路或许也像他们脚下的路一样是另一番“诸儒宗之”的锦绣前景   然而现实没有或许   崔瑗听到了哥哥崔章为州人所杀的消息,他不能容忍凶手逍遥法外,他也没有等待法律宣判的耐性,易水萧萧燕赵慷慨,他实行了一种特别自我的解决方式---手刃凶手为哥哥报仇   因为这样一种极端方式他把自己推向了亡命天际的险途   亡命生涯看似遥遥无期,莫非后半生就要这么得过且过下去了吗?正值他确定就此漂泊江湖时,命运眷顾了他,“会赦,归家”   每遇喜庆或祈福之际,梦寐世世代代的王朝常有大赦天下的举动。

  崔瑗赶上的这次赦免详细在哪一年业已无考,可以确定的是假如没有这次赦免,回家对崔瑗十有八九会成为一个恒久的惦念   但现在他回来了,又回到朝思暮想的家   家仍是穷家,可有“兄弟同居数十年”,有暖和如初温情脉脉的“乡邑化之”   经过此次波折,崔瑗起先反思反省过往,并将反思反省写成铭文,置放于座右,时时顾念自励:“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毅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芳香”   二、四十余始为吏   崔瑗的《座右铭》于今闻名   没有手迹只有铭文流传下来,未免缺憾   倘如有崔瑗手书的座右铭真迹或拓片传世,是可堪称双璧的   在已知的河北籍的书法家中,崔瑗是距离我们最久远也是最亲切的,他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即便在今日看来也不失宏大   晋朝卫恒说:“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南朝袁昂《书评》说:“崔子玉书如危蜂阻日,孤松一枝,有无望之意”;庾肩吾在其《书品》中以自然和工夫为准,将书法分为三等,   崔瑗的书法列为“上之中”:“崔子玉擅名北中,迹罕南度,世有得其摩书者,王子敬见而称美,以为功类伯英”。

  成于宋朝的《淳化阁帖》有一卷专录“历代名臣法帖”,其中收有崔瑗的贤女帖:“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   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   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这大抵是今日能够看到的崔瑗的惟一传世作品   崔瑗不但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书法家,他还是一位青史不朽的书法理论家,他的《草书势》是现存最早的书法论文之一,历来为人所称道:“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畜怒怫郁,放逸生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行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我们还是让目光游离崔瑗的书法和书法理论,与时间一起回到汉朝,回到崔瑗身边。

  笔墨书法不过是崔瑗的副业,经世致用才是他憧憬的真正的人生理想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实现这样的人生理想崔瑗等到了四十多岁   此时仿佛有了一点眉目   可没想到转瞬间他又陷入到一场诉讼当中,被抓入狱   这次他没想到监狱也会成为他的学堂,监狱长爱读经典,对《礼》尤有心得,接受讯问的间隙,时时刻刻不忘学习进步的崔瑗便向他讨教,留下“其用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的声名   坐牢没多久,崔瑗被放回家   不久崔瑗差点又被一场政治事务牵扯进去   其后崔瑗被车骑将军阎显聘请府中   阎显是得势的外戚,是时参加废立这样的国家大事,崔瑗预见不立济阴王刘保拥立北乡侯刘懿不得人心,阎显必败   他想面见阎显,“欲说令废立”,可阎显“日沈醉,不能得见”,他只有把一肚子的想法诉说给长史陈禅   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崔瑗预想的一样,公元126年刘保登上皇位,随即向阎显一党举起屠刀   “阎显兄弟悉伏诛”,崔瑗也在被清除之列,他的学生苏祗深知老师是无辜的,想上书言状,被他制止了   此时陈禅已担当司隶校尉,他召见崔瑗说:“苏祗上书为你鸣不平,我愿为他做个证人      “这样做譬犹儿妾屏语,请使君就免了吧。

  崔瑗说   “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关上了通向仕途之门   三、宿德大儒   再次开启仕途之门,权重朝廷的是大将军梁商   同样是外戚,但梁商身上好像多了些儒雅之气   初开幕府,他首先向崔瑗发出了聘书   崔瑗心动了,走出隐居,他“自以再为贵戚吏”,自以为能得到应有的任用   然而数日之后,他发觉这不过是他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不过是大将军用来装饰门面的一束花枝,还常要遭遇呵斥和不公正待遇,现实绝非如他所愿   此地非久留之地   崔瑗“遂以疾固辞”   告辞梁府,随后“举茂才”,选任汲县县令   一个县令,官小了点儿,却可以施展自己的志向落实自己的想法,却可以“为人开稻田数百顷”,做事一点一点从小做起从实做起   然而多年形成的习惯依旧改不了:“爱士,好来宾,盛修肴膳,单极味道,不问余产”   栖居一县的崔瑗并不孤独,他心里没有太多负担,公务之余,读书,写字,会客,美食,自由融融,活得远比父辈们轻松,好玩,潇洒   因之有人说他生活太奢华   他听说了,很生气,对妻子说:“我这么着款待来宾,反为人讥笑   士大夫不足养如此   以后再不要为来人备餐了,这样那些人也就不会嚼舌头了。

     这些话崔瑗不过说说罢了   旧习终不能改,他的薪俸仍旧积攒不下,几乎全部用于款待来宾   这种状况始终持续到他临终,“居常蔬食采羹而已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七年光阴说过去就过去了,在县里的七年,是崔瑗人生最华蜜欢乐的时间,政绩有目共睹,令名也传进京师   大司农胡广和少府窦章共同举荐他“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   窦章是窦融的后代,“少好学,有文章”,崔瑗跟他的关系就像跟马融和张衡的关系,他们“同好,更相举荐”   这一次由于窦章和头面更大的胡广共同举荐,崔瑗升迁济北相   可此时崔瑗的生命之光接近熄灭的前夕,他已没有多少时间了   在生命最终的光阴中,他又听到了后起之秀太山太守李固的问候   李固“少好学,常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从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为世大儒”,又好“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   他虽名门出身,却不要荫庇,崇尚个人修养奋斗   阳嘉二年即公元133年夏天,汉顺帝刘保召集公卿举荐的敦朴之士对策,“特问以当世之敝,为政所宜”   李固和马融、张衡都在举荐的人群之中   刘保“览众对,以李固为第一”。

  这次对策轰动朝野,崔瑗早对小自己16岁的李固心生好感,“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对说出这样有见地话来的人崔瑗又怎能不心生好感?   “美瑗文静,奉书礼致殷勤”,李固的出现又一次辉映出崔瑗的人格魅力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词》、《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   其《南阳文学官志》称于后世,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这是崔瑗生前留下的一份遗产清单,惋惜这些遗产大多今已散失,见不到了   对文如对人,对书如对人   诵崔瑗的文字,观崔瑗的书法,想见自己曾有这样一位宿德大儒做乡党,我们内心总会被豪情包围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座右铭崔瑗   汉 崔瑗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