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摘要:花鼓灯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淮河两岸的乡情、乡音、民风、民俗熏陶着花鼓灯艺术热情奔放,诙谐幽默是淮河人民纯朴、乐观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它的精髓“情意交融”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在舞蹈的身段、步伐、动作、姿态造型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情;“情”的不同表现方式 1.1 动作中的“情”: 花鼓灯的动作有“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的表演风格兰花”的招牌表演动作有“三回头”,“向前三步风摆柳,向后三步牡丹开”,充分表现出农村姑娘谈情说爱时那种腼腆而害羞的神情,那优美的“扭”姿,则是观察、模仿村子里大姑、大嫂的走路而形成,特别的“嗲” 1.1.1 流动中: 流动常用在大花场的图形变化中,在流动的表演时舞动起来要快、要溜,如风驰电掣,行云流水;停的时候要陡,要急促,像急刹车,而且停的要稳大多有以下套路:二龙出水、双拜门等二十多种基本队形其中有些队形还可以组合、派生出多种形式,如:“别篱笆”可以变化出“长篱笆”“团篱笆”“单篱笆”“双篱笆”,即可以全体队员在一起“别篱笆”;又可以分成若干个组在不同位置同时“别篱笆”。
在每个队形流动转变连接时“兰花”都会用个人擅长的身段、筋斗,扭、跳、翻、跃,各有个性,各有特点,使整个大花场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完整 1.1.2 体态中: 花鼓灯体态常运用“比”、“兴”手法,充分表现自身思想情感的舞蹈语言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凤凰三点头”;由春风吹杨柳而创作的“风摆柳”;还有的舞姿和动作有的直接摄取于劳动生活中,如:“簸簸萁”、“端针匾”、“摇耧步”、“单挎篮”等;有的是在自然界景物中受到启示而创造、提炼、升华,以写意的手法使之舞蹈化,如:风吹荷花”、“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猴子摘桃”等等;有些舞蹈动作则借鉴了古典舞、杂技、武术和戏剧武功表演形式,如:“摆帘子”、“小五腿”、“拧身跃”等 1.1.3 动律中: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律,很大程度上与舞者脚穿木制小鞋模仿裹足女子行路有关由于穿木鞋的舞者需将身体重心移向右后方以保持平衡,产生了“单挎篮”等典型动态又由于舞者所追随的打击乐常有“休止”,使得穿“衬子”的舞者形成了以“梗”为特征的舞步,由此导致轻、溜、脆、稳的舞步,产生了“野鸡溜子”、“双拐弯”、“波浪步”、“拔泥步”、“颤点花”等有代表性的舞步。
需要指出的是,安徽花鼓灯舞步的“梗”促使舞者上身动作出现肩部有规律的左右交替,上下的中度摇晃及腰以上部位略带划圈的前后摆动,这在“风摆柳”、“平足步”和“上山步”中表现的较为充分亮相三道弯”体现在兰花亮相姿态:右脚前交叉点地,身体靠向右斜后方,腰部放松一边顺时单出胯,形成“三道弯”动态 1.2 节奏中的“情”: 花鼓灯锣鼓是传统的伴奏乐器,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歌舞者的动作和情绪伴奏的乐器有:花鼓、大锣、小锣、大、小镲,等多打在重拍和煞尾音上,增加强势、表现舞蹈的停顿及段落艺人中流传着“锣鼓一响,脚底板就痒”的说法,俗称“半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打击乐伴奏在花鼓灯表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锣鼓点专为配合某一特定的舞蹈动作,成为一种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舞蹈语言,如“凤凰三点头”这反映了花鼓灯锣鼓对艺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打击乐器的伴奏,是花鼓灯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表演中,演奏者随舞蹈者的感情、步伐、舞姿、节奏等变化,以轻、重、疏、密的锣鼓点和长、短、抑、扬的音色来配合表现角色的感情和舞蹈气氛的变化 1.2.1 重拍的强调: 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
多用大锣、大镲表现 例如: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 O 摆扇子;4/4 :匡令 匡令 匡 丁令匡 一丁 匡 丁:表演时速度比较快,身体与呼吸的配合十分重要,表现了兰花的灵巧、甜美 1.2.2 尾音的韵味: 有的锣鼓点是专为配合某一特定的舞蹈动作,成为一种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舞蹈语言,如“凤凰三点头”它的鼓点是:O 丁| O 丁|匡 O O 丁|匡 OO|表演时气息带动身体起伏,强调气息与眼神的收放配合,表现了兰花害羞的情绪 1.2.3 花鼓歌中的“情” 花鼓歌是花鼓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来自民歌,但又与一般民歌不完全相同它既具有民歌风格又独具特色花鼓歌”是配合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多以“叙唱”、“对歌”的方式,说明所办角色的身份,描绘环境,叙述情节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变化等方面可以分为 2 种类型:挎鼓调(男唱腔),旋律朴素,节奏明快,曲调与凤台方言结合得非常和谐,垛句近似吟诵;腊花调(女唱腔),旋律优美抒情,徐缓舒展,表达情感细腻,节奏较自由凤台花鼓歌演唱调式,属于“宫”调式与“徽”调式的占总数的 80以上,这类花鼓歌节奏自由明快,旋律优美,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角”调式及 “羽”调式的仅占少数,主要表达角色哀怨、悲愤的情绪。
花鼓灯对歌的歌词中,多以“栀子花开”作为开头 1.3 玩出来的“情”: “自娱性”是表演者从事民间舞蹈活动的感情基础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正如花鼓灯的一首歌词说的:“小小鲤鱼红红的鳃,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吃的是灵芝草,下江吃的老绿苔俺不为热闹俺不来因为这种艺术活动可以使他们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所以有时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仍有兴趣从事舞蹈活动虽然是“玩灯” 但表演起来也有一定的情节和表演形式,其中最核心部分的就是小花场了 1.4 固定情景模式中的“情”: 1.4.1 对歌抒怀 由一名鼓架上场照例到四门表演再请兰花“下楼”,兰花不肯轻易“下楼”,鼓架要见景生情编唱新词妙句表达爱慕之情,打动了兰花才肯下来,下来后打一个照面又会回去,只有鼓架唱得兰花无话可说,这才“下楼”表演小花场 1.4.2 花场传情: 1.4.2.1 大场 大场又名“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演出人数 4 至 24 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数相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由领伞的率领组合成各种图形表演时既有统一调度,又有个人发挥,伴以热烈的锣鼓,响亮的口哨,舞蹈场面热烈奔放。
大场虽是集体的情绪舞,但表演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表演特长,各显神通,要按照统一的套路和节奏,个人的动作不必相同 1.4.2.2 小场 小场又名“小花场”,是花鼓灯中抒情的双人舞蹈,通过简单的情节,细腻地描绘青年男女赠戏、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爱情生活演员可以让自己的感情在小花场中任意驰骋,尽情发挥如果说舞蹈动作是艺人们个人表现感情的语言,那么小花场则是由“兰花”和“鼓架子”共同创作的散文或抒情诗 舞蹈艺术本身就是一表达感情的艺术,没有情的艺术就没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咏歌之不足,则手舞足蹈种之”因为有了“情”才有了舞台上生动、热情的花鼓灯表演,它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反映人民追求美的愿望,展示当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并被一代一代的民族舞蹈艺术家精彩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