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经济体制改革

上传人:1768****007 文档编号:245083335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经济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经济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经济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经济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经济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经济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经济体制改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经济体制改革篇一: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篇二:山东省2022年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8 岳麓版必修2 - 1 - - 2 - 3 - 篇三: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

2、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到坚持改革开

3、放政策一百零一年不动摇。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4、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材料二: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

5、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历史性的转折 1背景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两年的徘徊期。 出现“徘徊”期的原因: 客观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主观上: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

6、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因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材“链接阅读”),实现了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内容 思想路线:“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合作探究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3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说中

7、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课件

8、展示票证的一系列图片。 合作探究三: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说明了什么问题?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四: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首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其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材料展示凤阳花鼓词的变化: 明朝: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

9、有九年荒。 “文化大革命”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改革开放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由材料可以看出农村的新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材料展示小岗村的生死抉择,最后小岗村一跃变成了“冒尖村”。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试行: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化:变革生产关系: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

10、经营,自负盈亏。 合作探究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 本质上:都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村经济体制。 优越性: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

11、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经济体制改革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 转载请保留,谢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