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共10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5076717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共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共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共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共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说明文阅读(共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共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共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说明文阅读 班级 姓名【考点概要】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考点】1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2强调语言品析。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解题方法指导】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步:粗读文章所谓

2、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明确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第二步:精读文章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具体要求:1明确说明中心: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2理清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重点讲解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A先总说后分说:

3、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E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核舟记第2段。注意问题: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3明确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标记:下定义:是,这就是,叫。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作比较:而、

4、比和两种东西比。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作引用:引用,标记是引号。说明方法的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准确;举例子、作比较:通俗、具体;引言论: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注意事项: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3体会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语言的特点。第三步:回读文章联系试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回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要注意如下几点:1学会筛选信息。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

5、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2借助语法知识。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答题。3应对探究题型。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把知识拓展,考查考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回答此类问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甚至要结合全篇,确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答题。另外,回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有条理,合乎语

6、言习惯。【说明文答题方法补充】1)开头叙事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概括叙述事例,有什么作用呢?不外乎三种:一是用这个事例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二是用这个事例具体说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道理;三是用这个事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的思路。下定义:说明科学、准确、严密、精练。答题思路是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了的内涵,使说明很严密。举例子:说明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答题思路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了,让读者很容易理解。列数字:说明科学、准确、具体,让读者信服。答题思路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打比方:说明生动、形象。答题思路是运用打比方的

7、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分类别:说明条理清晰。答题思路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答题思路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3)语言准确性的答题套路。这个考点有几种不同的考查形式:1) 在句子中标注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如:2003年中考14题: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答案示例:在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2) 把“”句子中“”词语删去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如:2005年非实验区中考11题:文章第段中(小麦抽穗时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加着重号的“容

8、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容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意思对即可)3) 把“”词换成“”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如:2004年非实验区12题:第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难度又增加了一些。答案示例:不可以(1分)。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1分);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1分)。(意思对即可)说明文阅读训练(一) 地震学和蟾蜍谁最可靠 (刘念龙) 班级 姓名 5月12日,汶川,来自脚下的

9、悸动震撼了人们心灵。悲痛中,我们不禁要想:如果能早一天知道多好!一张“蛤蟆过街”的图片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我们是否忽略了大自然的预告? 但是,这真的是预告吗?生活中流传着一些得到广泛认同却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传统智慧”。例如,动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们相信动物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超能力。蛇类的红外感应器、穴居动物对震动极其敏感、许多大型动物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独特能力随着都市人日益疏离自然和生命,一种对自然力的崇拜开始回潮,甚至开始派生出神秘主义色彩。正如提供了这种“超能力”证据一样,科学同时也为动物的预报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地壳板块间积蓄的能量超出承受力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

10、就会发生地震。由形变产生的电磁变化等现象是地震的微观前兆,而这些微观现象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地下水异常等宏观现象。研究者对地震前兆的兴趣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有关地光、地下水及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大多来自东方;而西方则更偏向于对微观前兆的数据分析。按照大英百科的说法,地震学家所知的动物行为异常多为轶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宏观前兆之所以容易吸引大众眼球,部分归因于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当心理压力过大时,我们倾向于在事物间寻找关联,这让我们感到未来尚可操控。监听微观前兆需要特定设备,而描述宏观前兆只需一双眼睛和充分的想象力。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总结了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其中却不见蟾蜍的身影,而唐山地震

11、前骚动不安的鸡只老鼠,此次却毫无动静。当几十里外的绵竹蟾蜍分舵大举行动时,震中汶川的蛤蟆却按兵不动,反倒与千里之外的江苏遥相呼应。对此,不知“传统智慧”作何解释?难道蟾蜍都是“遥感主义者”,距离越远,反倒对地震愈发敏感?从2005年至今,在重庆、成都、长春、唐山、江苏等地记录在案的“蟾蜍游街”事件多达十余起,除了让人感到新鲜或心里发毛外,并没有哪一次指向一场实质的大地震。倒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给我们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除了山东、长春等北方城市发生于7月份之后,其他事件都集中在4、5月份,难道气候原因不应该优先考虑吗?毕竟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们绝不会把打喷嚏归因于双色球开出大奖。你可以相信动物

12、的灵感,做足震前准备;但也请相信,只有科学的决策、判断和手段,才能尽量减轻灾情,度过灾难。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海城大地震,基于的是对前震的分析,而不是那些惊慌失措的动物。敬畏自然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以对科学的非理性排斥为代价因为,正是科学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1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2 对于地震前兆的研究,宏观前兆研究和微观前兆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3 第七段和第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4 第四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说明文阅读训练(二) 给地球戴上面纱 班级 姓名 地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

13、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最近,在千奇百怪的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案中,又多了一种怪异的方案,科学家打算给地球戴上“面纱”。一个名叫鲍尔克鲁琛的荷兰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向大气层发射一些硫磺微粒,让它们把太阳光反射回去。无独有偶,若干年以前,一个叫泰勒的美国人也提出过类似的方案,他建议在空中撒上100万吨铝和硫的粉末,这样可以使日照减少1%,完全可以抵消掉地球的温室效应。你可别以为这两个人都是妄想狂,前者是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后者则是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被称为“氢弹之父”!他们都是从一次火山爆发中得到灵感的。1991年6月9日,在经过600多年的沉寂之后,位于菲律宾吕宋岛、海拔143

14、6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突然喷发。此次喷发造成700多人伤亡,20多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大量的火山灰还造成30万公顷的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的森林毁于一旦。这是20世纪所有火山喷发中威力最大的一次。除了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之外,吸引科学家目光的是,这次喷发竟然造成次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一个原因是,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和天然气混合成的云雾漂浮在赤道地区上空,像是给地球套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里面的微粒把一部分太阳光反射了回去,使阳光不能把全部热量照到地球上。另一个原因是,烟雾不仅降低了太阳光直射的强度,还增加了地球上反射光的强度。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变化可以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5、的效率。这是由于随着直射阳光的减少,散射阳光增加了,散射光产生的阴影更少,因此植物叶子接受到的阳光反而更多了,这足以补偿光线强度的降低。这样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克鲁琛和泰勒认为,我们虽然不能随意操控火山的喷发,但是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来制造这样的“粒子面纱”。他们建议利用飞行于13千米高的飞机或者美国海军的大炮,将一些硫磺微粒送入地球大气层中的平流层。这些微粒将在大气中停留2年左右,而大约6个月时间,地球温度就有望得到降低。但克鲁琛同时也向我们提出警告:大量的硫磺颗粒停留空中有可能会对大气层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许会加剧对臭氧层的破坏。因此在对结果做出可靠的预测之前,科学家们还是应该谨慎从事。未来科技的发展,也许可以找到替代硫磺颗粒的粒子,既降低全球的温度,又不破坏臭氧层。1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