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24506244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探讨男生性取向测试图课程标准指出,在纸笔测试中,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依赖于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符合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使评价真正考查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能力的水平.因此,命制探究性取向的试题,落实课标对科学探究评价的要求,一直是各省市中考命题人员的追求.现结合多次参加台州市中考命题的体会,就此谈些看法,旨在交流探讨.1 构筑试题空间模型考试的本质是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能力.在纸笔测试时,试题中的情境刺激考生,涉及的学科内容唤醒相应的储存,规定的应答形式激活考生的心智,作答情况展示了考生的心理结构.可见,推测心理结构是试题的任务,刺激情境、应答形式、学科背景是构成试题的基本

2、要素.因此,在命制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时,我们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三维空间模型,具体阐释如下:1.1 探究能力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如下: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纸笔测试时可从推测以下四种能力入手: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

3、力;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实行的能力;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推出结论和评价能力,上述能力即为探究性取向试题的落脚点.1.2 研究情境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层次:个人和家庭、社区(公共的)情境、世界生活(全球的)情境、历史相关性的情境.目前, PISA测试也重在考察年轻人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真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探究性取向试题的情境应源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生产与社会,或自然与历史,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自身接触的事物,关注科学、社会、技术、自然的和谐发展,客观地看待科学史实,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3 背景知识试题所涉

4、及的背景知识应立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这些领域中,作为探究性取向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最好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对学生后续学习起重要作用、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这样,利于引导师生以发散的思维深入关注核心知识,以探究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引领教师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然,个别试题的背景知识超越初中科学课程要求,体现考试也是学习的理念,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未尝不可,但在整卷中所占的比例需控制得当.2 试题命制的举例与反思现以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台州市卷)为例,交流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意图与考后思

5、考.例1 (第16题)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参考答案 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资料、识别证据的能力.以科学家比较化石、推测生物演化历程为情境,考生通过分析比较骨骼化石资料,识别演化证据,试图在推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学家的部分工作方法.【预测难度】 0.70【实测难度】 0.87【考后反思】 本题涉及了化石、生物演化、遗传物质等背景知识,没有超越初中科学要求,题干叙述、资料呈现清晰易懂,选项干扰

6、性较弱,有效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实现了考查目的.例2 (第31题)如右图是一枚简单的液体燃料火箭结构图,小明所在班级以“火箭中的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1)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活动,其中现象产生的原理与火箭升空相同的有_。(2)验证火箭顶部圆锥形能减少摩擦:某同学利用不吸水、硬质的纸张,制成等质量、密封的圆锥体和长方体,在同一高度让两者同时自由下落,如图所示.为比较两者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他们需观察_;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有_.A.在更高处让两物体自由下落B.用木头替代纸张进行实验C.让两物体在水中自由上浮参考答案 (1)A、B(写对一项得1分,

7、有错答不得分) (2)两者落地的先后 A.【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原理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第1小题以火箭的升空原理为主题,把相关小实验置于一起,考生需先分析原理再归类选择,试图体现高科技产品与普通小实验在原理上的一致性;第2小题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模拟探究火箭顶部外形设计优势,以实验效果为视角,从效果转换、方案改进两角度入手,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整题关注当代科技、突显实验探究,期望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探究.【预测难度】 0.67,0.56,0.55.【实测难度】 0.64,0.71,0.46.【考后反思】 本题有两处争议,一是“减小摩擦”还是“减小阻力”,两者谁表述更为妥当.其实,前者从性质角

8、度表述,后者从效果角度表述,本题若讲阻力,则包括火箭重力、空气摩擦力两部分,为排除重力,我们选择前者.二是圆锥体和长方体应补充条件“等体积”,使水中所受浮力相同,这确是命题的疏忽,故第(2)小题参考答案由AC变为A,而许多优秀学生则认为,控制条件是约定俗成的,且水中时长方体体积略大也可,因此,该小题在考查效度上受到了影响.可见,命题时应严谨严谨再严谨.例3 (第33题)小明在欣赏圣诞树上的小彩灯时发现,各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联,当其中一只灯丝熔断,其他彩灯却仍能发光,如图甲,这是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灯泡的构造如图乙,查阅得知细金属丝表面涂有绝缘物质;取一只完好的彩灯,按图丙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为7.5 V,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