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目 录 01 02 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 一、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与低年级比较 二年级下册 集中识字 1个单元 4课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 课文 7个单元 每单元3-4篇课文 快乐读书吧 三个附表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与低年级比较 三年级上册 阅读单元 6个单元 每单元分精读、 略读课文 口语交际 习作 策略单元 1个单元 预测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习作单元 观察 课文2 例文1 单元导语 三个附表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人文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美好品质 金秋时节 观察 我与自然 学校生活 祖国河山 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童话世界 三上各单元语文要素 单元 一 人文主题 学校生活 语文要素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二 三 四 金秋时节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趣的童话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策略单元: 一边读一遍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预测 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 六 习作单元: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观察 祖国河山 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美好品质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七 美丽的大自然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八 单元内部结构 导语单元主题的概括 语文要素的揭示 形象语言 抽象语言 美丽的校园 成长的摇篮, 梦想启航的地方 学校生活 金秋时节 美丽的校园 成长的摇篮, 梦想启航的地方 童话世界 策略:猜想与预测 乘着想象的翅膀, 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 听星星唱歌 猜测与想象,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一边读一遍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尝试续编故事 习作:观察 祖国河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罗丹 我与自然 美好品质 美好的品质, 犹如温暖的阳光, 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二、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 选文是 时代发展的印记 是编者 价值观的 重要载体 你喜欢哪些 课文? 为什么喜欢? ?1.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 3.加强语言实践,强调积累运用 4.创新编排体例,实现特殊功能 5.重视交际表达,听说读写并重 1.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单元各板块之间的整合 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 ?能力训练系统的整合 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课文1 词句段运用 习作 导语 课文2 交流平台 课文3 点明要素 落实要素 贯穿方法指导 梳理总结 进一步提炼方法 实践运用 学段 本课单元学段 个性化重点目 一般目一般性目标目标标标 重点目 重点目标标 单元 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本课 本课单元个性化重点目 个性化目标目标标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词语理解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第二阶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词语理解 后续年级 三年级 一二年级 ? 运用多种方法?在实践中运用 理解难懂的词语 ? 借助图画理解词语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 一段话的意思 初步把握 文章的 主要内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 理解课文的意思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第二单元 三上一单元 ?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超出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思想或情感有所触动; 特殊结构的词语或句子(成语、修辞、歇后语) “新鲜感”是极具个性化的词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2 花的学校 语文园地 提炼总结 第七单元 总结梳理 实践运用 默读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三学段:默读要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语文要素之间 后续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 开始学习默读 ? 默读时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 提高默读的速度 ?带着问题默读 第八单元 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加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围绕课程标准要求 ?明确目标(单元导语) 落实方法(课文学习) ?梳理策略(交流平台) 强化实践运用(字词句运用、课后习题等) 统整的单元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切实实现课文“例文”的功能 提 倡 ? 反 对 ?心中有全局,树立整体意识 ?充分利用每课的课后练习 加强整合,灵活处理单元内各板块的内容 人文内涵与语文要素有机融合 ?孤立处理教材内容,忽视教材内容之间的 联系 机械地按照教材顺序实施教学 只重视单元要素,忽视其他目标 忽视课后练习,随意开放教学内容 不关注传统课文的新功能 ?重视单元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引导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 最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
达尔文 ?识字方法 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理解与积累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文体的阅读 ) 习作方法(观察、日记) 口语交际 ?识字写字方法渗透 关于识字方法 具有声旁意识和形旁意识 学生能够做到 运用形旁线索猜测字义,运用声旁线索类推字音 形旁表义度有限 表义笼统,粗疏不确定 很多形旁只起信息提示的作用 ? 大部分不能准确表义 形旁与字义的联系, 是一部分字,不是所有字 ? 最常用的高频字中,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率只有15% ? 如,马字旁的字,“骤骗验驻骄驸驳”从现代汉字的角度,形旁在常用义的表义度几乎是零 形声字的 理据性 同一声旁表示多种读音, ? 表调功能弱声旁的调类不一声旁与形声字的读音关系具有多不容乐致 观 ? 相当一部分都是间接提示 ? 如,包字族的字 ? 有效表音率30%左右 ? 完全表音的占23%,部分表音占42%总共65%其余35%声旁与整字读音没有关系 声旁表音存在局限性 h 直接提取 读取 汉字 利用声旁推理 鸿鹄之志 o 鸿鹄之志 ho 告 浩 利用同声旁字推理 鸿鹄之志 识字 更加关注不合规则的形声字,避免泛化类推导致读音错误 区分“见面”“认读字”“写字”的不同要求。
写字 鼓励自主学习 分类指导 重点关注易错字;重点指导未学过的部件 创造机会在词语句子语境中运用 关注学生日常使用汉字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补救 默读、修改符号 提 倡 ? 反 对 ?树立方法意识,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贯穿整个单元; 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收获,提升理性认识 灵活处理交流平台与其他板块的关系 学习方法与阅读教学割裂,贴标签式的学习 孤立处理教材内容,忽视交流平台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机械实施教学,让学生读背交流平台 将交流平台作为考试内容 ?很多交流平台的内容,可以阅读、在习作中运用,不必单独进行 3.加强语言实践,强调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性质 ? 2001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词语 关注词语的结构特点 促进理解和运用 激发学习词语的兴趣 词语 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在情境中运用词语 词语 灵活选用理解词语的方法 辨析近义词的不同使用范围 提高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句子 正确朗读(通过正确的停顿和重音,表现出对句意的准确理) 在语言实践中感知“得” 的用法 感知特殊的语言形式 段落 从阅读学表达,促进阅 写结合 写字 开始要求写钢笔字 指导把字写得更美观 修改符号 为学生修改习作提供技 术支持 书面表达 冒号引号的用法 语文生活 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词句段运用、小练笔、生活拓展、阅读链接 都是强调语言的实践与运用 4.创新编排体例,实现特殊功能 教科书组元方式的变化,其实是自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研究的缩影 ?知识点能力点? 人文? 1997 年出版 2017 年出版 改变单一的以阅读为核心的编排体系 阅读策略单元 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 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提高分析、判断、推理通过“猜测证实”建构能力 预测 引导阅读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 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
使学生爱上阅读, 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导语 精读精课文 读 略读略课文 读 交流平台 单元导入 学方法 用方法 梳理总结 精读课文 定位: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策略 呈现方式:旁批;课后活动 具体内容 1.提示阅读的线索:题目、插图、内容线索 2.预测要有依据 3.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不一样 1.鼓励学生一般阅读一边预测 2.提示学生:可以“修正”自己的预测 3.实践活动:借助题目进行预测 1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成为习惯 2.从别人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经验 3.实践活动 提 倡 ? 避 免 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经历,1.不考虑单元设计的特殊性,像普通单元一样教课引导学生回顾思维的过程 借助旁批学习伙伴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阅读行为 提供表达范例,如“我读到哪儿,就猜到 因为” 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 ?文 2.一边读课文一边读旁批,使学生丧失阅读乐趣,丧失思考空间 3.只关注为关注未完成故事结尾的预测,忽视交流阅读思考的过程 后两篇课文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但不是只为了预测,而是首先好好读故事 习作单元 ?三年级上册 观察 三年级下册 想象 习作 ? 形成单元学习成果 习作例文 ? 进 一 步 感知方法 初 试身手 ? 初步尝试运用 交 流 平台 ? 归纳梳理,提炼方法 精 读 课文 ? 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重在表达 “交流平台”是 留心生活 习作单元的灵魂 细致观察 初步实践 三年级重在培养 “意识”和“习惯” 单元终极任务 重在表达 提倡 ?反对 ?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表达方法。
?将方法指导(“交流平台”的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 准确定位习作例文,灵活处理习作例文和习作的关系 例文是一把双刃剑,怎样把例文有效利用起来 未充分考虑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 特殊性,像普通单元的课文一样进行教学 机械使用例文,一一对应仿写 对观察方法的指导过多过细 要求过高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有效激发观察和想象的兴趣 古诗文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年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古诗文 提倡 ?反对 ?参照课后练习设定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借助注释阅读 囫囵吞枣,不加理解的朗读和背诵 拔高要求,要求逐词逐句翻译 将注释作为考试内容 ?5.重视交际表达,听说读写并重 ?安排一个习作单元 7次习作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