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954300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石市阳新第二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建筑与扩张之视觉修正(日)隈研吾 有了比例、台座、屋顶后,建筑就算成功了吧?希腊建筑家并没有止步。他们认为,真正注视建筑的,不是万能的神,而是能力有限的人类。为了使建筑看起来更完美,必须从视觉效果出发对结构略加修正。希腊建筑家狂热地将抽象、几何学概念的比例应用至各个建筑细部,这使建筑看起来极具概念化、抽象化的指向性,同时他们又运用细致的视觉修正法,微调按照严格比例建造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又非常现实主义、经验主义。 视觉修正法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已有详细记裁

2、,其中一些在巴特农神庙实测时已被证实。巴特农神庙建筑中的视觉修正法,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直到1848年彭罗斯详细实测后,才广为流传。根据他的测量,巴特农神庙的基坛正面宽30米,而中央部位则向上隆起6厘米,列柱上方架起的过梁也采用了这种中央隆起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建筑十书中已有记载:基坛或横梁的中部如果不适当鼓起,远观就会呈现凹陷的视觉效果。 维特鲁威还写道:“角落柱子需要将直径增大1/50,因为光的折射会使角落的柱子比周围柱子看起来细一些。”巴特农神庙的柱子就采用了这种制法。书中还记载“角落的柱子以及与其相邻的柱子,朝向主屋处应该垂直,而外侧应略内倾一些,这样使建筑物整体有挺拔的效果”。这

3、种手法在巴特农神庙的测量中也被证实,10米高的廊柱约向内倾斜了6厘米。 使建筑轮廓整体上提,就是为了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的印象。圆柱微曲线(凸肚型),是广为人知的希腊建筑的特征,也正是视觉修正法之一。根据彭罗斯测量,巴特农神庙的立柱以一种微妙的双曲线,中部略膨胀,上部略收细,从而给人以整体稳定感。另外,如果采用直线柱体,柱子中部就会凹陷感,圆柱微曲线也是为了防止这个缺陷。 在关于巴特农神庙的众多调查与记载中,最有趣的应该是文森特斯库里对神庙数量的记载。 希腊神殿多采用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巴特农神庙由多立克柱构成。一般多立克的柱式神殿正面用6根柱,而巴特农神庙则用了8根柱。过去曾有众多人

4、试图揭开这个谜底,斯库里认为神庙设计者是从人类视觉角度出发,选择了8个数字。他指出依照知觉心理学的测试,大多数人猜个数都会猜到6为止,很少有人会超过8。所以神殿正面6根立柱有紧凑的视觉效果。巴特农神庙的8根立柱略微超过了一般人知觉的限度,反而吸引更多人的视线,在庙廊徘徊更久。但如果超出了8根,就会像前文所述多柱体一样,造成建筑的窒息感。8是魔力数字,恰到好处地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透过这种说法可以看到建筑的一个本质。建筑追求紧凑感,但是不能过于紧凑,也不能过于稳定。好的建筑就应该处于不稳定与稳定、混乱与有序的中间点。或者把建筑归类为时间性概念更贴切。极端地说,从不稳定中诞生稳定的那一瞬间,

5、才有建筑的存在,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那一瞬间,才成为建筑。节选自新建筑入门1. 关于视觉修正法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已详细记录了视觉修正法,并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 B. 视觉修正法是建筑师从视觉效果来对建筑本身进行较大调整,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美感。 C. 巴特农神庙的立柱利用微妙的双曲线,给人以整体的稳定感;如若利用支柱,便很可能有凹陷感。 D. 希腊的神殿的正面一般使用6根柱子,斯库里认为大多数人猜个数会猜到6为止。 2. 下列关于巴特农神庙的叙述,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巴特农神庙打破常规在神殿的正面使用8根立柱,吸引了更多人的视线,原

6、因是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徘徊沉思。 B. 巴特农神庙的廊柱向内倾斜使得巴特农神庙整体有了挺拔的效果。 C. 巴特农神庙角落的柱子直径略微增大,使得角落柱子看起来整体协调,达到了微妙的调和。 D. 巴特农神庙印证了维特鲁威的学说,当然这种印证也是维特鲁威实地考察的结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造建筑物应该考虑建筑物的细部,甚至要考虑到光对建筑物的视觉影响。 B. 真正注视建筑物的是人,一廊一柱,其数目增加,都有可能给人以窒息感。 C. 好的建筑不是一味地追求紧凑感,追求稳定感,而是要找到建筑稳定与不稳定,混乱与有序的中间点。 D. 为了使建筑物轮廓整体上提,

7、则必须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参考答案: 1、答案C(A、主语错误,应该是巴特农神庙建筑中的视觉修正法,在19世纪初期就为人所知;B、不是较大调整,而是微调;D、主语错误,原文是“一般多立克的柱式神殿正面用6根柱”。) 2、答案A(理解错原文意思:“反而吸引更多人的视线,在庙廊徘徊更久”。) 3、答案是D(因果关系倒置:“使建筑轮廓整体上提,就是为了使构造紧凑,避免结构松散的印象”。)2. 论述类文本阅读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

8、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

9、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10、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取材于中国艺术报相关链接:序号谜面谜底一少年不识愁滋味。(打陆游诗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二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慧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打一水浒人物)顾

11、大嫂四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打一日用品)热水瓶五四山纵横,两目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打一字)田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谜语中的各种要素源于先人的文化问答和游戏问答。B谜语的文化源头是人类远古的神话。C谜语于占卜文化相生,成为一种猜想文化。D宋代的灯谜是雅俗文化的接轨。2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走上了发展道路。B汉字以意表形,字谜以形表意,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C“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同时也是创作字

12、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D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与文学相映成趣。3下列对谜语文化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谜语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B. 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C. 因为谜语题材丰富,因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迷宫D. 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使谜语的境界高于单纯的诗句。参考答案:1D 2B 3B 3. 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题。烛照无人苍茫时杜怀超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

13、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

14、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据

15、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用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