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4899856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佛山市郑裕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 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 天人合一,

2、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 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

3、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 所以就有了花鸟画。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 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

4、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谋求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是中国园林和盆景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B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多数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C中国山水画中的人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山水则都在强调心中的山水。D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农耕文化悠久历史导致的中国人家居生活

5、倾向之间矛盾的体现。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论里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因而王维写有“枕上见千里”的诗句来体现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B明代文人董其昌被人讽刺为“山林富贵两不误”,而作者认为他的做法正是当时文人生活的一个概括,是解决审美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的无可非议的选择。C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例证。D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是为了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的一

6、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这是由中国山水将无限的大自然山水缩小到了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而决定的。B人只有置身于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到“道”,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证明了这一规律。C中国人既倾向于家居生活,又对自然山水有审美需求,但如果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不可能实现,就只好把“山水自然”搬入居室来欣赏了。D在艺术上,人们没有感受到自然之美,而是表现了绘画之美。也就是说“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绘画”。中国的“苏州园林”等园林艺术就是文人将自然效仿绘画的最好例证。参考答案:1B2A3D略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7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牵新字 在告别

7、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棼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l必须回答:今目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井非如此简单。田为,在20世纪,先是宥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掏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廿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令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

8、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起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选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

9、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事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夸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盐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

10、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井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各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是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

11、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5.下列对文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6对文中画线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在现代化进程

12、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浆工作还必须进行。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人治、由治人乱这一规律。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根深蒂固,在中国,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因此,应该“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D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

13、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参考答案:5. B 6. C 7. D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窗帘杨绛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 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朴素。不过,

14、如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倍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隐约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

15、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怳迷离,可以产生无限美妙的想象。如果你嫌恶窗帘的间隔,冒冒失失闯进门、闯到窗帘后面去看个究竟,赤裸裸的真实只怕并不经看。像丁尼生(Tenny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世界,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1. 文中描写窗帘的功用,总是用“赤裸裸”来做对比参照。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有哪几层对比。_2. 结合语境,说出两个划线句子所包含的哲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