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862880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泸州市老窖天府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

2、、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

3、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

4、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

5、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博大精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B. 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目的在于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C. 中国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D. 中国礼仪文化对应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礼仪文化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但因为其内核合理,所以其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时空。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礼仪文化,它

6、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吸收礼仪文化。C.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启发意义。D. 市民、村民、学生、家庭和商务礼仪规范,都不能罔顾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形成社会氛围,从而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B.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C.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D.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

7、到实效,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参考答案:1. C 2. A 3. A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有误,从文中来看,应是经孔子整理而发扬光大。B项,“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有误,应是“道德规范”。D项,不符合“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意思。2. 试题分析

8、: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曲解“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的意思。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

9、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不符合“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的顺序。2.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

10、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

11、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

12、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

13、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

14、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答: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